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龙岩师范附小廖椿彪老师执教《白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效果显著,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他对电教媒体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1.激情入境。上课伊始,廖老师在投影屏幕上打出第一课时学过的一些重点词,让学生齐读,并提问:“哪一个词最能反映戈壁滩的特点?”学生回答:“浑黄一体。”老师紧扣这个词问:“‘浑黄一体’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请同学们看银幕。’老师播放投影: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狂风呼啸。老师读:“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  相似文献   

2.
《白杨》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可抓住文章“介绍白杨”和“表白心志”这一明一暗两条线案,体会表面文字和内在思想的联系,达到由表及里地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一、抓明线,为理解文章中心作好铺垫。 课文第一自然段着力描写了戈壁的环境,“茫茫”、“浑黄一体”和四个“没有”集中体现了戈壁环境的荒凉和险恶。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白杨长得怎样?设一问题,使学生明白作者对戈壁环境的渲染  相似文献   

3.
《白杨》是一篇托物寓意,以物喻人的佳作。作普通过介绍白杨,赞颂白杨,以表白心声,寄托情思。内容含蓄而明了,意义深刻而易懂。教学时可从这样三方面着手。一、抓住环境渲染,衬托白杨高大形象。开篇绘景,渲染坏境。戈壁茫茫,浩翰无垠,三个“没有……”的排比句连珠炮似的把戈壁冷落萧条,荒芜人烟的景象顶了出来。风吹沙飞,天地朦胧,“浑黄一体”,好不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4.
从相似点入手突破教学难点─—谈《白杨》一课的教学广东吴素芳一、生长环境与生活环境相似文章一开始即展现了“茫茫的大戈壁”的景象,朗读之余,教师应有侧重地让学生展开想象,“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与地“浑黄一体”的画面会是怎样的?并进一步体会出这...  相似文献   

5.
《白杨》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勾画了一幅抗风暴雨雪、斗干旱洪水的白杨挺秀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写了一首借物寓意、托物言情的清丽小诗,以豪迈饱满的深情,谱写了一曲的建设者扎根边疆的颂歌。  相似文献   

6.
《白杨》一文,表面上赞美的是白杨,实际上是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课文内容含蓄而深刻,尤其是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一句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如何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呢?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师:请同学们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师出示展现“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师:白杨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谁能用文中的句子说说?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与地都是浑黄一体”。师: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白杨却…  相似文献   

7.
一、揭题 二、讲读第一段 1.(抽读第一段)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这儿连用了三个“没有”说明什么? 2.“茫茫”写出了大戈壁什么特点?“浑”是什么意思?“浑黄一体”呢?课文中哪句话具体地写了“浑黄一体”的景象?(出示灯片,引导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环境的恶劣)  相似文献   

8.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赞扬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白杨的形象——白杨的风格——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于是我就以作者的思路,按阅读的认识过程来安排这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一般体会不到大戈壁的荒凉,也从未见过白杨树.可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白杨树,一定要让学生感知白杨的高大形象.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便抓住关键词语,使学生从两个方面感受白杨的形象.一是铁路沿线的白杨是什么样的?(高大挺秀)二是白杨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茫茫、浑  相似文献   

9.
李启科 《云南教育》2015,(Z1):58-59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讲述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  相似文献   

10.
一、抓住重点词“高大挺秀”,形成对白杨树的鲜明印象。课文以介绍荒凉的大戈壁开头,然后运用一个设问引出白杨来。课文的标题是“白杨”,我让学生读出有关白杨的句子,从中提出“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然后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深入、具体地理解它。第一,解释词语。“高...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袁鹰的《白杨》(六年制九册22课)摄取了赴疆旅途中飞驰列车上一个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借助对戈壁滩上白杨的描述和赞美,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由于艺术表现上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读来倍觉含蓄隽永,余味不尽。文章一开始,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飞驰于兰新线上的列车窗口,“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三个“没有”道尽了戈壁的荒凉,环境的恶劣、边疆的艰苦;也悄悄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祖国的边疆需要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七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戈、晰、隔、挺、辨、芽、洪、迎”8个生字,并理解“清晰、挺秀、软弱”等词语。2.通过阅读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借物写人的表现手法。3.深入理解课文,懂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师:(播放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在我国西北部的新疆有一片广阔的区域,这里气候干燥,黄沙漫天。这就是茫茫戈壁。然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生命顽强地生长着,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形式逻辑中的预设是指说话以前对某些事实或情况有所断定,如“他不再贪玩了”这句话的预设就是“他以前贪玩”。预设使语言简炼含蓄,耐人寻味,形成话中有话,言外有意。语文教材中作为并列复句标志、表示类同的副词“也”多处构成预设,具有多种表意功能。 一、形同神异,明褒实贬。《白杨礼赞》末段写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句中括号内“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一句的预设可理解为这样的复句:虽然楠木的外形同白杨一样,也是直挺秀颀的,可是它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抓住三个重点,精心设计了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个重点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浑黄一体”是个重点词,而理解这个词的难点在“浑”字上。学生预先已查过字典,是不是真懂了呢?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查字典选择义项的练习:用小黑板出示“浑”字的5种解释供学生选择。学生的意见有两种。有的学生认为应选第一条“浑浊”,持另一种意见的学生反驳说:“浑浊”是形容水不清,不应选这个意思。这里是说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浑’字应是‘全,都’的意思。”这样,利用小黑板,一方面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思考、辩论,澄清了认  相似文献   

15.
“托物言志”的散文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致力挖掘“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多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以“物”为线索,通过描述与“物”有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以写“树”的散文来看,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属于前一种写法;刘耀仑的《白果树湾的回忆》(载《少年世界》91年2期)属于第二种写法。《白杨礼赞》众所周知,对前一种写法的论述也多;本文主要刘耀仑的以《白果湾的回忆》为例谈谈第二种写法。  相似文献   

16.
“月”(明月、残月、江月等)是一个历来被诗人、词人钟情的对象。“月”这一自然之物更是广泛见诸于教材中,它的意蕴各不相同,本文仅就教材中的“月”这一意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1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三处明确地写到了“明月”。一处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浸在江中的明月来烘托主客即将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凄楚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与作者感情融会一体,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也为琵琶女的出场点染了环境气氛,为后文…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新选课文《白杨》,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喻人的优美散文。课文中对“爸爸”的三次心理描写,巧妙地将人和白杨联系起来,一层深入一层地讴歌了立志开发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一写“爸爸”心理,把白杨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巧妙地联系起来。作者开始这样描写白杨树:“每  相似文献   

18.
我在实践中发现,续换文章结尾,不但可以令语文课余味无穷,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白杨》这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了解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安排了续换结尾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观看白杨在戈壁荒滩上迎风斗沙,傲然挺立在铁路沿线的教学录像,结合自身体验,续换了结尾。有的说:“将来,戈壁滩上不只这一行白杨,还会有更多的白杨在这里扎根。”有的说:“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将来,它们也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大白杨,成为戈壁滩上的卫士。”还…  相似文献   

19.
《白杨》(小语第九册)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树赞扬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创业者.全文没有一句话直接赞扬边疆建设者,但读完全文却能体会到赞颂边疆建设者这一中心思想.这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所在.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是文章的象征手法.兄妹的议论,点出了白杨的外形特征——挺直、高大;父亲的评议,揭示了白杨的内在气质——坚强不屈.作者巧妙地把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内在气质与具备这种气质的建设者聚集在同一个焦点上,使入和物的特征、气质、品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引到教学内容上去。如,教学《白杨》一课,我设计了一段描述性的语言,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在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它高大挺秀,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它枝叶繁茂,使人产生无尽遐想;它不怕干旱洪水,给人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