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文化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实出路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保守主义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的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次要部分而存在,它与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一直是作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反对力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学衡派”表现出的“新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惟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失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或异化。  相似文献   

3.
下文进而菲薄他嘲讽地称之为“赫赫有名之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古代日耳曼人的勇猛、效忠和强烈的民族尊严共同构筑了最初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它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转变成政治民族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作为新文化运动对立面出现的一个学术流派,对当时的主流思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胡先辅是“学衡派”主力,他立足传统儒学,借鉴西方新人文主义,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倡导全面发展,关注师生发展。研究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对于了解学衡派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很大价值,对于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最为引人瞩目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现象之一。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指出 ,如果不对“民族”这个字眼以及由它派生出的有关词汇有所了解 ,简直就无法理解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无疑 ,在所有由“民族”派生而来的词汇当中 ,“民族主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而对什么是民族主义 ,由于其涵盖范围的广泛与复杂 ,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学者汉斯·科恩的界定 :“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被认为是一种思想状态 ,……体现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高度的忠诚。”①《大英百科全书》也认为民族主…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们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为基点出现激进的、温和的、保守的三种不同取向的现代性诉求。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一样属于中国现代思潮之一种,其文化理念的现代意义随着当前对激进思潮反思的深入而愈显可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之初的文化论战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激进派也好、国粹派也好,尽管他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去取态度截然不同,却都采取了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他们援以决定去取的依据又都是西方本位的,亦即以西人之是非为是非,故而表面上截然对立的两大文化派别在内在理路上却完全一致。这种立场上以本民族为本位、是非观念上以西方为本位的文化理路是由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和启蒙的内在紧张决定的。学衡派遵循的文化理路则与上述两者截然不同。它在文化立场上是世界本位的,在文化真理的认定上亦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46-55
作为学衡派的核心人物,梅光迪的学术活动折射出学衡派中的个体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独特贡献的事实,这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的价值回归,又是彰显新文化运动丰富性与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因此,重识梅光迪,不仅是丰富个体化经验与体验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面相,更是进一步推进新文化运动研究走向深入和多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衡》杂志是我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极重要的史哲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该刊插画栏不仅从肖像画、宗教画、风景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向读展示了群星璀璨的中外化名人及价值连城的世界美术名作,而且从《学衡》的办刊宗旨、整体内容、作群体三方面展示了学衡派的人景观。  相似文献   

12.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学衡派的史学思想有着自己的独到特点。他们认为 ,历史发展“受多方面之影响” ,应“综合各方之长” ;既强调历史学的相对性 ,也肯定历史学的科学性 ;既重视史料和考证 ,更讲求史学正人心、讲史德的致用功能。对学衡派史学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研究的兴起与化界追溯自身的“人传统”的迫切愿望紧密相连。作为“新人主义”代表的“学衡派”在中国学化史上确实占有一席之地。但仔细探求其来龙去脉却发现中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曾经确定存在的“人传统”可言。“人主义”更多地被用于指涉传统道德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学衡》杂志,从学衡派的立足点——新人文主义出发探究其文化观,清理学衡派有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文化改造的主张进行价值重估。本文认为,学衡派借中西融合来改造文化的思想符合思想史的运作规律,在当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反思,至今仍可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林纾与“学衡派”先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敌人,这其中有内在的联系。林纾对包括“新文化派”和“学衡派”在内的后辈人物产生过影响。作为他们共同的老师,不论学缘关系远近,影响大小如何,林纾总以言传身教,或作品流布来影响生徒和后辈。林纾与“学衡派”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考订三个关键人物对林纾的维护来确证。这三位人物就是吴宓、胡先骕、李濂镗。  相似文献   

17.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化进程中,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从“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运动直至临终,他始终坚持着文化上的改良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哲学上的实验主义。胡适中西舍璧的文人气质影响了“五四”后一代青年,被大批文人拥为精神界导师。他关心国家、社会的命运以及前途而激发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凸显了其鲜明的政治人格。本文在分析胡适思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8.
试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领域里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考察,这一思潮主要有回归传统、反现代化、否定革命、走向世俗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若干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观是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也是顾明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内涵进行若干辨析,以有助于明确顾明远教授关于文化与教育关系的基本观点.本文认为,顾明远教授的文化观指向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保守主义毫无关系;这一文化观强调文化传统的发展性与多样性,超越了僵化刻板的"民族性"概念;这一文化观承认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更强调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所具有的决定性,因此不属于传统的文化决定论;这一文化观固然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但也与文化民族主义无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