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第二课堂》2010,(3):52-52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卡尔曾做过一个“果汁软糖”实验。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房间,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  相似文献   

2.
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以忍耐换得更大的成功。——延迟满足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幼儿园里的孩子,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块儿童爱吃的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我有事要出去一下,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谁就能够得到两块糖。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一等研究人员离开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  相似文献   

3.
在一所幼儿园里,一群4岁的孩子被带进一个大厅,他们每人面前的桌子上都放了一块儿果汁软糖。心理学家对他们说“:这块儿糖是给你们的,你们现在就可以吃掉它。我要出去办点儿事,如果谁等我回来后再吃,我就再奖励他一块儿。”心理学家出去后,孩子对待自己那块儿糖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糖塞进嘴里;还有的坚持了一会儿,就不再等了,也把糖放进嘴里;剩下的孩子一直等到心理学家回来,得到了双份的糖。后来,心理学家对这群孩子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吃糖时不能忍耐的孩子普遍没有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特别到考大学时,那些有…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名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两颗软糖。  相似文献   

5.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于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作为被试的4岁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迟延满足而获得了更丰厚的回报。研究人员进一步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精神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在上到中学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而只吃到一颗糖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的继续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涛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由此可见,自我迟延满足是一个成功者应具备的重耍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刘天旭  蔡秀山 《现代语文》2006,(11):119-120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200名幼儿园孩童召集起来,一人发给一块糖,并向所有的孩子许诺:如果在1小时内能够不吃掉手中的糖,1小时后,将发给那些将手中糖块保留下来的孩子一个人5块糖果。实验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因受不住糖果袭来的阵阵香味的诱惑而吃掉了手中的糖,另一部分孩子因为那5块糖的诱惑,而将手中的糖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实验结束后,这群同样的孩童手里有了不同的结果:一边是两手空空,一边是喜捧糖果。  相似文献   

8.
漫漫旅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学会从长计议,甘于寂寞,打牢基础,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著名科学家王选在谈自己人生之路时,讲了个故事: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给一群孩子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到主持人回来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糖。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把糖吃了;而有的孩子显得很有耐心,用种种办法来分散对糖的注意力,一直坚持到主持人回来,  相似文献   

9.
上帝的微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题记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一句话,说是“上帝想让谁死亡,就先让他疯狂”。我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信上帝,但我却爱极了这句话。人有时候真的很狂妄,狂妄到认为自身没有局限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却不知在自己如痴如醉地这样想时,上帝正在捂着嘴笑呢。然后又叹了一口气:“唉!我可爱的孩子,真是傻得可爱。”上帝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溺爱。孩子犯了错,他决不姑息,一定会用一个恰当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狂妄。”有的孩子的确太狂…  相似文献   

10.
开心角     
统计学家 有个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 统计学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妻 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妻子一张纸条,上写: “擦眼泪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 5次,每个气球的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 26次;孩子坚持要穿过马路26次;我还想再过这样的星期六 0次.”  分糖果 叔叔要考侄儿的算术,问他 说:“我拿6块糖让你和弟弟均 分,你分几颗给他?” “2块.”…  相似文献   

11.
忍住一份甜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儿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有位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几名4岁儿童面前各放一颗糖,对他们说:你们可以现在就吃掉这颗糖,但如果谁能等一会儿再吃,就能吃到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地吃掉了面前的糖,也有几个决定等下去,结果他们真的吃到了两颗糖。10多年后,这几个有耐心的孩子明显比同龄人成绩优秀,也更受同伴和师长的喜爱。这个实验证明,人的情商的高低影响着人一生的事业,情商高的人有耐心,不怕困难,易与人合作,从而更容易成功。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发现有的原来智商很高的孩子并没有取…  相似文献   

13.
战胜诱惑     
这是一个寂静的午后,一个班的10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很大的空房里.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一脸和蔼地走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是属于你的.可以随时吃掉它,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  相似文献   

14.
去年冬天返美时,看到3岁的小孙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个项目,英文叫“ROOMTIME”,中文就翻译成“房间时间”吧。就是让孩子单独一个人在他自己的房间中玩耍,藉此让他们学习独处,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习性。因为小孩儿小时候需要大人的关怀照顾比较多,教育学家恐怕他们无形中容易养成缺乏独立自主的依赖性、所以就想出了这个“房间时间”。这个想法的实行,其实早在孩子还在婴儿期时,您已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因为一般父母当他们的孩子还在婴儿期的时候,就会把孩子单独摆在婴儿床上;稍大一点儿会把孩子摆在“婴儿围栏”中。因此,“房间时间”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作用,在无形中就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从食品商店里出来,天下起了稠密细雨。我在店门口躲雨之时,有好几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也在躲雨。一个女孩子嚷着要吃糖,妈妈从提包里拿出一粒奶油糖,女孩子接过来非常利索地剥掉糖纸,朝地上一扔,吃了起来。其余几个孩子见了,也向自已的父母嚷着要吃糖。父母们有的拿出水果糖,有的拿出了巧克力。于是,在洁净的地上出现了许多糖果纸。在我身边一个衣着入时的妈妈,怀抱着一个伶俐活泼的男孩,妈妈递给孩子一粒糖,孩子剥开包糖纸准备往地上扔时,身旁的爸爸阻止说:“糖果纸不能随地乱丢。”说罢,就从孩子手里接过糖果纸,冒雨向果壳箱走去。  相似文献   

16.
星星姐姐,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孩子总是要长大,与其让孩子沉迷在虚幻的童话世界,不如让孩子认同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在他们看来,成人世界是一个竞争世界,竞争就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相似文献   

17.
游艺转盘     
·想一想·小小侦探在娱乐车厢,大脑门探长遇到两个机灵鬼:一个是小黄毛,一个是雀斑脸。他们看见大脑门探长,就悄悄地说:“列车上有一帮劫持儿童的匪徒。”大脑门探长想让他们中的一人混进车厢,但不知该叫谁去。他想了想,掏出3粒糖说:“我这里有2粒巧克力糖,1粒水果糖,你们想吃什么?”两个孩子都想吃巧克力糖。大脑门探长把其中的2粒给了两个孩子,自己留了1粒。接着,他说:“猜猜对方得到的是什么糖,猜对了再奖1粒。”两个孩子偷偷看了自己的糖一眼。小黄毛犹豫了很久。这时,雀斑脸说:“他得的是巧克力糖。”小黄毛点点头。大脑门探长高兴地…  相似文献   

18.
赵付燕 《家庭教育》2007,(3X):30-31
这是一个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发给4名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两颗软糖”。[编按]  相似文献   

19.
五六岁的孩子,他们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会给敬爱的老师写贺卡,会把糖果分给小朋友……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的方式体验到感恩的快乐—母亲节到了,5岁的豆豆给下班回家的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在妈妈耳边小声说:“妈妈,我爱你!”然后跑去帮爸爸把菜端上桌。吃完饭,豆豆说:“妈妈累了,我帮你捶背。”妈妈体会着豆豆小手的力量,感到非常幸福。感恩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情怀,它不仅让孩子懂得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很多人、事、物的共同功劳,从而学会珍惜和善待其他的人和这个世界;这也让孩子的自我幸福感得到提升,获得宁静的心灵和为社会、为他人的幸福而努…  相似文献   

20.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600多个4~5岁的孩子分批被一位和蔼的女士带到几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她将离开十五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谁没有吃掉面前的棉花糖,回来她会再给他一块棉花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