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梁启超从爱国、救国的立场提出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进而拯救中国的教育思想,立足于全民的教育、个性的教育、开放的教育三个层面,这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教育先驱.他的教育思想丰富,教育活动颇多.本文从引导求知、赏识鼓励、砺练品质、积极沟通、培养兴趣和言传身教六个方面论述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国民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条件下生发成长的,是深入思考中国未来出路的思想结晶,是寻求摆脱封建专制文化束缚、追求近代民主政治文化的反映,是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演进的体现。它不但是近代社会也是当代社会思想观念变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晚清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债问题,他的外债思想经历了一 个从反对论到折衷论的转变过程。他对举借外债的条件、原则、方法等问题的深刻分析,体现了他对近代外债 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适合时代需要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影响着历史,领导人民前进,他们的行动、言论、思想,引领着时代风气的形成,激荡着潮流的前进。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他们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从中汲取经验,获得知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梁启超增说:"吾二十五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与中国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因此,研究他的宪政思想就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挽救国家危亡并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梁启超大力宣扬其兴女学思想并力行兴女学实践。他认为兴女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不仅可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生利者,而且能开民智、培养新民,为当时的救国以及强国富民做出贡献。尽管其兴女学思想存在着种种局限,但在中国的女子教育史、思想史和近代化史上仍占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902年,20世纪曙光初露之际,梁启超发表的著名论文<新史学>,犹如中国史学近代化正式发动的一声春雷,由此激起波澜壮阔的新史学思潮,其影响远达整个二十世纪.前一个世纪之交,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时期,而梁启超正是这一演进过程中的最关键人物.他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同时,所提出的一系列的相关主张,已经贯穿着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他明确提出了舆论监督的概念,并就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地位、特点、功用及方法进行了论述,形成了独特完整的舆论监督思想,对中国现代传媒理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梁启超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外交思想,主要有民族主义、中日提携、均势主义、名誉孤立、开诚布公以敦睦谊等。他的外交思想具有极鲜明的爱国主义特性,反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梁启超过于重视国家层面的角逐和博弈,没有充分认识人民的力量,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在清末积极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倡导改造国民品性,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从而为国民政治的根本改造,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创立的新史学对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形成的漫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史学理论的继承时期,新史学思想的酝酿时期、形成时期、完善时期。每一阶段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光辉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著名报人,梁启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对受众的构成、素质、角色以及传受者之间的调谐等方面都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受众的理论。这与当代"受众中心论"不谋而合,具有理论上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在探讨艺术问题时,非常注意吸收、运用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审美创作现象,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法,特别是涉及了读者心理因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读者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粱启超是中国较早接触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人。他对社会主义以及在当时中国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基于宪政改革的政治立场,他没有真正懂得科学社会主义,也坚决反对在当时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对于促动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探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梁启超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他以"新民"学说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  相似文献   

18.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在他的不少文章著作及演讲稿中,围绕趣味、情感、崇高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形成了人生、审美、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出他作为启蒙主义美学家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