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档案》,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的热播入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王忆希 《东南传播》2012,(6):108-110
2011年6月-9月,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进行两岸联展。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以此为契机,创作了电视纪录片《富春山居图》的系列作品。本文拟从对文化类纪录片的分析研究入手,以《富春山居图之真假画卷》的三期节目为例,从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节目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地方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提出此类纪录片在地方播出平台上所遇到的创作困境和思考,探讨文化类纪录片在地方台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就像拍摄纪录片《再说长江》无法逾越20年前《话说长江》的那个坐标一样,评析这部新作,也难以脱离对于《话说长江》那部曾经创下40%收视率、在一代人心中留下深深印记的“电视连续节目”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严格地说纪录片的历史始于1895年法国卢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时,百多年来,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到格里尔逊的“宜导式”风格,从伊文思的“诗化纪录片”到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纪录片一直蜿蜒曲拆地发展着,不愠不火地生存着。但本文所讨论的纪录片,只是最近十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史,希望能从中摸索规律,领悟本质,探求纪录片的路究竟该怎样走?纪录片在中国电视界的起源标志,目前似乎已有公论,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系列节目《望长城》。记得九十年代初刚刚看到这部片子时,我们顿觉耳目一新,原来电视…  相似文献   

6.
杜鹃 《青年记者》2007,(11):33-35
2007年4月15日,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4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凤凰卫视专题节目《冷暖人生》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第一次赢得芝加哥国际电视雨果奖。《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说:“此次参赛选送的《华山挑夫》是《冷暖人生》最常态的一集,打动评委的并非是那些挑夫多苦多难,而是他们内心光亮的东西,能突然点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麻木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并发现问题,用电视的手段颠覆你的人生轨迹,让你学会寻找新的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这就是湖南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的主旨,也是《变形计》获得《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年度节目创意奖”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9.
数一数全国各地每年召开的纪录片研讨会,查一查各种广电业务杂志刊登的有关纪录片的论文,算一算各家电视台为纪录片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再点一点纪录片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电视圈内的人都知道,纪录片被厚爱了。纪录片是火过一些日子。上世纪末,因为《望长城》《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许多观众都惊呼“这种节目好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这类节目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纪录片”,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电视荧屏上,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激烈的节目市场竞争中,更新换代最为频繁的也是这两类节目。另一种居于二者之间、极不起眼的节目——微缩纪录片却默默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不经意间拥有了稳定的观众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华夏文明》和贵州电视台的《发现贵州》就是这样两档节目,前者原本用于填补播出空档,却闯入该频道收视率前十名;后者成为该台品牌栏目,并在各级专业评奖中获奖。《华夏文明》开播于2001年3月1日,是一个介绍中国文化的知识性节目,利用国际频道覆盖全球98%地区的媒体优势,向世界190多个国…  相似文献   

11.
杜鹃 《青年记者》2007,(7):31-32
他们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以勤奋和高产以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称誉中国纪录片界。2005年,他们以过半百的年龄,超常的智慧、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行走在令常人难以抵达的世界屋脊,记录下那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生存状态,昭示着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他们创作的纪录片《水羊年·纳木措》一举获得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艺术节“金熊猫奖”,加拿大世界华媒体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和中国十大纪录片奖。他们就是享誉中国纪录片界的“神仙眷侣”——海南电视台记马小钢、方燕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纪录片界有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主笔并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尽管距它的出版已有五个年头,但今天在电视领域中,它仍是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立足于“纪实”二字,区分了纪录片与艺术片、专题片的区别,系统提出了纪录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视纪录片不仅被人们重提,而且“炒”得近乎火热。应该说,这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在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时,创作者们理所当然地对这种电视形态产生兴趣。于是,人们开始注意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开始注意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了。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特性的认识和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人类生活的表现。电视纪录片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由此,它派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附属内容。构成了以下基本…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档案》是一档完全由北京电视台自主开发的节目。其节目由来是《我爱上电视》——北京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电视节目样式或节目形态的活动。《档案》作为参与方案被提交,突破以往纪录片模式,大胆求新的形式得到了认可,于2009年开始在北京卫视每周三晚9:30播出。一经播出,该节目就得到了良好的收视反馈,成为北京电视台最具知名度的的节目之一。在当前国内主要节目引进国外成熟节目的环境下,《档案》节目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讲述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电视纪录片类型,其主要内容是记录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经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代表性栏目——《行者》,探讨当下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并分析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如何体现出人文关怀,并探讨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微型纪录片由于制作周期短、耗资少等优势适应了电视媒介的传播特点,较早走向了栏目化。一般的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短则5分钟,长不过10分钟。国内此类栏目大都由单一节目构成,如央视《纪实十分》、贵州卫视《发现贵州》等。微型纪录片灵活多样,选题集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透彻地反映某个人物、事件或者现象,适应了电视媒体讲求时效、追求具象以及注意力易消逝的特点。然而,从已有的微型纪录片栏目看,鉴于其“时”微言轻的特点和日益激烈的栏目竞争态势,尚难达到“酒好不十白巷子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广播影视     
《传媒》2007,(2):75-76
CCTV牵手Open V共推“春晚”节目视频搜索;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1月底在韩国开播;2006年全年票房超过26亿《电影促进法》初稿已拟定;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品牌研讨会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24):41-44
拥有并体现人文情怀是具有普适性和强大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之道,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制作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从节目中人文情怀的体现、对政府与社会的角色描绘和处理两个角度,论述《凤凰大视野》的2014年"活着——冷暖十年"十期纪录片作为叙述当代历史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0.
周艳 《现代视听》2013,(5):52-54
2012年中国电视界出现了两个里程碑式的电视节目,一个是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两个节目能够在同一时期同一社会大背景下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包容性。本文从节目受众定位和记录方式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包容性,声音和叙事角度上谈两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