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太子参白茶对辐射损伤的保护功效.将小鼠分为5组,对照组、辐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剂量组分别灌胃0.5g/ksbw.d,1g/kgbw.d,2g/kgbw.d的太子参白茶,灌胃给药30d后,用X线辐射制备辐射损伤模型.采取眼眶取血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取血和肝组织测定MDA含量及GSH活性.结果表明太子参白茶能提升辐射小鼠白细胞数量,增加GSH活性,降低MDA含量.证明太子参白茶对辐射损伤有保护功效. 相似文献
2.
3.
肉桂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肉桂挥发油对11种62株临床分离细菌和5株白假丝酵母真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统计分析了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共5个种属的MIC50和MIC90,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肉桂挥发油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共5个种属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表明,肉桂挥发油对所有受试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71.11mg/mL,且对耐药菌株和敏感株有相同的抗菌活性.肉桂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活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明显低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活性(P<0.01);对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活性均明显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0.01). 相似文献
4.
采用滤纸片法对薄荷不同温度下的浸提液和精油的抗菌活性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薄荷对供试菌株均有抑制效果,精油的抑菌活性最强.薄荷精油对三种试验菌株的抑菌性: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三株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0.0μL/mL、30μL/mL和20μL/mL. 相似文献
5.
应用气孔观测法和染色体计数法,开展秋水仙素诱导后的太子参各株系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太子参同源四倍体植株的气孔长度48-60μm,保卫细胞的叶绿体数量24-38个,染色体为2n=4x=64;二倍体植株的气孔长度36-44μm,保卫细胞的叶绿体数量12-22个,染色体为2n=2x=32.太子参四倍体植株的气孔长度明显比二倍体的长,四倍体的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大约是二倍体的两倍.对52个太子参株系的倍性鉴定显示植株成熟叶片下表皮气孔的大小及保卫细胞叶绿体的数量与其染色体数目形成准确的对应关系,气孔观测法可作为鉴别太子参四倍体与二倍体的简便方法,再用染色体计数法,能进一步确定其染色体倍性. 相似文献
6.
乌贼墨中抗菌活性成分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劲松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12)
研究了乌贼墨中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抗菌活性。乌贼墨中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方法,根据Mochizuki的方法稍作改变。乌贼墨中抗菌活性物质为黄色吸潮性粉末,该物质的得率为0.52%,对细菌和真菌有抑菌作用。最后对其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闽东太子参花叶病发病规律调查及防治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子参以种根无性繁殖,病毒病逐年加重,闽东太子参花叶病发病面积占总栽培面积的30%-40%,大部分种植区发病率达60%-90%,平均产量损失达28.2%。经鉴定,闽东太子参花叶病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可通过种根无性繁殖传至下一代,也可通过土壤和蚜虫传染给健株.经试验,提出了以茎尖脱毒苗为主,进行土壤消毒、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柑橘的枝,叶,果实中分离培养出20株内生真菌,经形态特征鉴定它们分别为镰孢属(Fusar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毛霉属(Mucor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葡萄孢属(Botrytis sp.)、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 sp.)及3株不产孢子的未知菌株,各个菌属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Quantitatively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agent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by an orthogonal design, a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ditions of preparing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agents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is accomplished by introducing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the study of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agents..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agents. 相似文献
12.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了EC、EGC、EGCG、ECG 4种茶多酚,4种茶多酚在15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360%,回收率为95.2%~104.2%.实验结果表明,茶寄生样品中只含有茶多酚中的EGC,其中云南粗茎茶寄生样品中的EGC含量略高于云南细茎茶寄生样品中EGC含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普洱茶的特级、三级、九级三个茶样进行五分钟沸水冲泡处理,测出相应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探讨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浸出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级别的降低,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浸出含量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4.
武夷岩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武夷岩茶和1种绿茶的18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总氮:28-37mg/g;游离氨基酸:42~50mg/g;总糖:420-498mg/g;还原糖:232-298mg/g;茶多糖:182~246mg/g;茶多酚:92~158mg/g;茶咖啡碱:17~48mg/g;类脂类:19-34mg/g;钙:3.6~4.6mg/gi;总磷:2.2~3.7mg/g;镁:1.7~2.2mg/g;锰:0.45~1.24mg/g;铁:0.19~0.66mg/g;锌:30~60μg/g;铜:14~20μg/g;镍:痕量,硒:12~19μg/g;Vc:0.46~0.5mg/g和1.4~2.0mg/g(鲜茶叶)。 相似文献
15.
茶叶下脚料在发酵型茶酒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曲霉发酵酿造茶酒的原料中添加制茶下脚料,实验对比测定了发酵前后各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物料中各营养含量分别为,总糖(302.2±3.29) mg/g,还原糖(126.3±7.46)mg/g,多糖(175.9±9.05) mg/g,粗纤维27.1%,氮(40.64±1.06) mg/g,游离氨基酸(47.04±0.75) mg/g。发酵后物料中总糖(199.1±1.64) mg/g,还原糖(29.07±0.34) mg/g,多糖(170.0±1.30) mg/g,粗纤维18.8%,氮(37.02±0.86) mg/g,游离氨基酸为0 mg/g。发酵前后物料总重量利用率39.4%,各营养物质的转化率分别为总糖60.06%,还原糖86.01%、多糖3.35%、粗纤维30.62%、氮8.91%、氨基酸为100%。发酵茶酒的酒精度达到13%。 相似文献
16.
对生普洱与熟普洱茶中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条件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并建立了原花青素的光谱分析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96.7%~10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6%.生普洱茶中原花青素的含量为56.34 mg/g,熟普洱茶中未检出原花青素. 相似文献
17.
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分别提取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测得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3.65%.鲜茶的香气成分含量为2.40%。用GC/MS法分别从乌龙茶与鲜茶香气成分中分离并确定出42种和19种化学成分,并对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独活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POV值的方法,以VC为对照,用独活乙醇提取物对五种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五种油脂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单因素实验设计在茶多酚水提取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利用水提取方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三个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验证实验对单因素考察结果进一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茶多酚溶解度增大,但是过高的温度不利于多酚的稳定;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浸出量也随之增加,但时间过长茶多酚在溶液中发生氧化损耗;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茶多酚的浸出率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40min,料液比为35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