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律程序的价值理念缺失现象严重,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经济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法律文化、专制政治等的弱化所致。参照西方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重构中国法治理念,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程序法治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信仰;法治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精神,法治秩序的构建必须注重法治精神;特定的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底蕴,法治理念的重构需对人的价值进行关怀,法律程序中贯穿自由、平等、人本主义的理念,使法律程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深入开展我国法治建设,需要在理念层面上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对法律实施效力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应传承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儒家和谐中庸的价值导向,修身立德的人品要求,注重伦理的道德文化;应舍弃的传统文化糟粕有: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治理观念,忽视个体权利保护的意识思维,地位不同差别对待的特权思想。在对传统与现实、国外与国内优秀文化充分整合之后的法治理念应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红 《天中学刊》2023,(2):25-31
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致使中国传统的孝道渐趋衰落,孝与法关系也一度从融合走向了分离。基于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重塑的客观现实诉求,孝道价值的重构以及具有道德保障功能的法律对孝道在现代法中的回应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以民主、平等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与尚未完成现代化的传统孝道诸多内涵呈背向关系,这造成孝道价值再造过程的价值判断难题。在道德与法律分离的立法现状下,援孝入法遭遇了法律弱解孝道价值的尬境,但孝道的实践价值要求现代法律需以独有的表达方式诠释孝道入法的可能与可为:赋予孝道在法律上定式与变式的表达空间,将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孝道纳入家庭法与社会法之中。在此意义上,孝道的法律诠释又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孝道时代价值的再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他们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现代法治是人类文明综合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能否顺利走向法治,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法家是最重视法律的,且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其基本价值、立场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法治还是有差距的。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念出发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认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由此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具有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相比的显著特征,诸如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是近代法律思想得以发轫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爱国、救国、治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性质上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律思想传播运动,而始终伴随着政治斗争;内容上包括反帝、反封和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其发展历程上反映了中国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传统势力的根深蒂固;具有继承性、外发性、屈辱被动性和非自觉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的过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法制思想诸如变法思想、民主宪政思想、自然法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权利意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等资产阶级法治理论,通过一大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的论述、阐发,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是公民在法治思维意识下自主自觉的法律生活方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价值支撑作用,是滋养法治理念的深厚沃土。以蒙古族生态文化为例,基于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价值观,探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理念教育价值,对于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总是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主体性与客观性是法的价值的重要特性。邓小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立足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以平等、秩序、效率和正义为法的基本价值追求,从而为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道德法律化,就是指代道德立法,是实现道德上升为法律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对于规避道德自身局限、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规避道德自身局限的内在要求、建设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然而,道德的法律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局限性,如容易滋生道德的虚伪性、扼杀道德的生存空间、放大司法的自由裁量权、丧失人本的价值追求等。  相似文献   

14.
在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法治离不开与法治品质相合的道德因素的支持,而这些道德因素存在和蕴含于法治本身以及法治的施行、法律的运行等各个环节之中,它涵盖了理念价值、职业伦理以及个人的品格、信仰和道德操守。“法治道德”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把理念通过具体的制度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具有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相比的显著特征,诸如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是近代法律思想得以发轫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爱国、救国、治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性质上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律思想传播运动,而始终伴随着政治斗争;内容上包括反帝、反封和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其发展历程上反映了中国专利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传统势力的根深蒂固;具有继承性、外发性、屈辱被动和非自觉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法制思想诸如变法思想、民主宪政思想、自然法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权利意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等资产阶级法治理论,通过一大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的论述、阐发,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法制与法治存既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弘扬冼太夫人文化思想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肯定冼太夫人历史上在法制上所发挥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不能人为拔高其法制思想或精神的积极意义,必须客观、中肯的予以评价。冼夫人治理过程中确实存在法制思想,但不能界定为一种法治思想,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冼夫人法律思想中未能含有民主、自由、人权等近代价值观念,也不具有所谓法治精神要件中的"良法之治",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冼夫人的相关法律思想只能界定为法制思想而不能是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广义上的法律教育应包括三部分内容:法治型人格教育、智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针对当前我们的法律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强调加强法治型人格教育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使每个国民塑造出:主体、平等、自治、责任、权利、崇尚正义、信仰法律、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理性自律以及宽容协作的精神与意识,以此指导其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最终推动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一、法治价值追求在法治教育专册的体现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这些法治价值追求在法治教育专册中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1.法治价值追求的专题介绍法治教育专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由第七  相似文献   

1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而公民也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心"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走心"策略并进行改善与深入,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  相似文献   

20.
埃得蒙·柏克基于对法国大革命理论基础的反思,质疑理性主义,强调具体的人权、道德与人性;他主张对传统进行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于政治应审慎、于法律发展应注重历史和传统的渐进性与延续性。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政治改革与法治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