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晶体的要求中明确给出例子,利用熔化的石蜡显示云母片的各向异性和玻璃片的各向同性。但是教学中发现,这个实验的操作难度大,现象不够明显。介绍了一种利用红外线热成像传感器将温度可视化的方法,可直接观察热能在云母片和玻璃片中传导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导热性能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2.
王问洋 《物理教师》2007,28(5):28-2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熔化和凝固”一节中指出“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两种理解:第1种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3页有一道选择题: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相似文献   

3.
本章教材由固体的性质、液体的性质以及固液相变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晶体、非晶体和空间点阵;第二部分讲述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以及毛细现象;第三部分讲述熔解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教学,首先通过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分成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然后指出,可以从外形上是否规则以及物理性质是否各向异性来判断物体是不是  相似文献   

4.
一、在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时,书上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云母片和玻璃板上均匀涂上石蜡,用烧红的针尖去接触带有蜡一面的云母片和玻璃板,从而得到云母片上熔化的蜡形状为椭圆形,玻璃板上为圆形,但是椭圆和圆都非常小,学生看不到,演示效果差,我在教学中作了改进。用小钢珠代替针尖,具体做法如下:在云母片和玻璃板上均匀涂上石蜡,用烧红的小钢珠(直径3~5毫米左右)去接触云母片和玻璃板没有涂蜡的一面,等蜡凝固后,放在幻灯机上打到屏上,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云母片上熔化的蜡为椭圆形,玻璃板上熔化的蜡为圆形,从而得到晶体表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5.
热学篇 1.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也就是说晶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才能熔化.晶体熔化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非晶体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它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相似文献   

6.
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准晶体”的发现最终赢得评委会青睐。有趣的是,这项研究一开始被许多科学家怀疑和排斥,而固执己见的“准科学家”最终赢得了桂冠。 当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在29年前发现“准晶体”时,甚至难以发表论文。当时所有同行都认为,“准晶体”违背了科学常识。比如直到不久前,“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金属属于晶体,玻璃属于非晶体”的结论,还写在很多中学教科书上。谢赫特曼的发现,显然挑战了这一“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学习了晶体的熔解和凝固之后,还有以下儿个问题存思于脑海,现作一肤浅的补充说明,供大家参考。一.晶体和非晶体怎样识别晶体分单晶体和多晶体。一切单晶体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宏观特征:(1)遵守晶面角守恒定律。即所有的天然晶体都是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凸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面称为晶面,各相应晶面间的夹角恒定不变。有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晶体的晶面角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晶体以及识别未知晶体。(2)晶体的物理性质各向异性。即一切均匀的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光  相似文献   

8.
1.固体不一定都有一定的熔点固体包括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固体不一定都有一定的熔点.如,冰是晶体,有熔点,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熔点.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的说法是错误的. 2.晶体的温度达到了熔点,不一定熔化晶体的熔化条件有两个,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所以晶体的温度达到了熔点就一定熔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冰的熔点是0℃,但冰的温度达到0℃还需继续吸热才能熔化. 3.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物体的吸、放热过程包括两种,一种是物态不…  相似文献   

9.
指出朗之万-德拜极化理论的局限性.在爱因斯坦模型基础上,根据统计理论,利用配分函数计算了线性各向同性晶体的极化强度,并将这一模型推广到各向异性晶体。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第七章“晶体和非晶体”一节,安排了云母与玻璃片导热性的实验。介绍用钢针接触涂有石蜡的云母和玻璃片,在教学中该实验很难取得成功。我经多次实验和分析发现是材料有问题:一是玻璃片太厚(一般常用的2~3mm);其次是“钢针”太细。我针  相似文献   

11.
一、显示电流通过滑动变阻器路径的示教板(见图1)[制作用材料] 废旧滑动变阻器一个、与其直径相对应的木质圆柱体一个、直径1mm的铜漆包线若干、3.8V0.3A小电珠18只。[结构说明] 1、用木质圆柱体代替瓷筒,用直径1mm的铜包线(或合金线)绕制变阻器的电阻线圈。每隔20圈将线圈切断,在切断处钉入铁钉二个,并将切断处线圈的二个头焊接在铁钉上,铁钉作为小指示灯的两个“接线柱”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几个题目: 1.将三块砖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则它们对桌面的压强( )(A)平放最大(B)侧放最大(C)立放最大(D)一样大·42·2.三个高度相同,分别用铅、铜和铝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是(p铅=11.3×10(3)kg/m3,p铜=8.9×10(3)kg/m3,P铝=2.7×10(3)kg/m3) (A)铅圆柱体最大(B)铜圆柱体最大(C)铝圆柱体最大(D)一样大3.长方体花岗岩(P=2.5×10(3)kg/m3)三  相似文献   

13.
高中一年级第七章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教学要求 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知道晶体又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了解单晶体、多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 2.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二、对几个问题的说明 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单晶体和多晶体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已经知道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确定的熔点。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应予以复习和强调。  相似文献   

14.
沪科版新编物理第一册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 0 0 1年审查通过 )中错误颇多 ,有的用词不当 ,有的表述不太严密 ,有的作图不够准确 ,现仅举几例分析如下 :第 5 4页 ,“每种物质从液态凝固为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每种物质”是指所有物质中的任何一种物质 ,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凝固为晶体的 ,这种说法扩大了凝固点的定义范围 ,否认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这里用“每种”是不恰当的 ,应用“某种” ,干脆将“每种”二字删去也未尝不可。第 4 1页 ,“由于磁针的北极指向北方 ,因此地理的北极应是地磁的南极 ,地理的南极却是地磁的北极…  相似文献   

15.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探究熔化的特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难上的实验课之一.许多教师都把这个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原因是: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固体熔化过程的观察,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会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相似文献   

17.
<正>中考物态变化常常考查温度-时间图象,它能直观、形象地表示物质的温度与吸、放热之间的关系,下面举例介绍。考点1:判断熔化或凝固图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其温度也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一物理“晶体和非晶体”这一节中,需要做云母片和玻璃片的导热性能实验。课本上的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在云母片和玻璃片上涂一层薄而匀的石蜡,操作麻烦,很难做到“薄而匀”:(2)用烧热的钢针做热源,由于散热和接触面小、形成的蜡斑很小,几乎看不出明显的蜡斑:(3)用手操作演示,得到的蜡斑形状极不规则(不是椭圆形和圆形);(4)石蜡、云母片和玻璃片三者的颜色差不多,形成的蜡斑和背景间的对比度小,蜡斑不明显。针对以上缺陷,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对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并且压力的大小就等于重力的大小.假如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我们很容易由公式p=F/S推导出一个类似于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F/S=G/S=pgV/S=pgh.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类压强也只跟组成固体的物质的密度和高度有关.下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分析、比较p=F/S和p=pgh的应用. 例1 三个高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铜、铁、铝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的是( ) (A)铜圆柱体(B)铁圆柱体  相似文献   

20.
<正>考点速览考点1:晶体与非晶体(1)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常见晶体:海波、冰、食盐、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3)熔化图象:海波、松香的熔化图象分别如图1、图2所示。图1中,AB段为固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CD段为液态,B点为固态,C点为液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