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叟 《收藏界》2010,(7):58-59
国人爱竹,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咏诗雕刻的题材。竹子清秀挺直,无牡丹之富贵,无青松之雄伟,无桃李之娇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柏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竹,宋代苏东坡写有许多首咏竹诗,其《干潜僧绿筠轩》最为脍炙人口:“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爱竹、画竹,在《题竹》中说:“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间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其中都少不了梅花。在我国诗、书、画界以梅为题材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难怪梅花有“花魁”之美誉。梅花,也是我国电话卡的重要题材。原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发行的中国名花IC卡中就有一枚以梅  相似文献   

3.
君山竹韵     
位于烟波浩渺的东洞庭湖中的君山,有着独特的风姿和梦幻般的色彩。君山之神奇,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山上特产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竹子。君山自古多奇竹,而且随处可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多画竹,爱竹如命,他说竹为龙种,神龙变化见首不见尾。又把竹子比为君子,“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但是,板桥先生所画之竹大多为一种,少有奇种怪类。在君山这  相似文献   

4.
余岢 《上海集邮》2006,(9):34-35
一代“怪”人郑板桥,有诗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读《郑板桥作品选》之方寸(1993-15)。在兰、竹、石的面影之后,我确实看到了这一千秋不变的七品芝麻官为人之率真。关于这“真”,前人曾评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噢,这“三真”,既是画品、诗品、书品,更是为人之品。读郑板桥作品,当学习其为人之。真”——品格之正,情感之真,人性之纯!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贵为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除了那句“难得糊涂”令世人诸多感慨之外,还酷爱画竹。他平生画竹无数,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除了竹子的风骨能表现他清雅、洒脱、豁达、坚忍的精神追求之外,更因为画竹也是治愈他肝郁之症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6.
贾文超 《收藏》2007,(7):117-117
簋,在青铜器的铭文中称作“毁”。簋作为礼器自宋代以来被学者误称为“敦”,后来清代的学者为之正了名,将“毁”辨为簋。簋字从“竹”部,说明原始的簋可能是用竹子编的,但没有发现过实物。较早的簋是陶质的,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陶簋是早期实物。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及江西修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陶簋发现。  相似文献   

7.
汤清海 《收藏界》2014,(8):124-125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画家喜爱的题材,画家取松、竹、梅傲霜凌雪的特点,借以表现人的品格与气质。早在南宋时期,画家赵孟坚就将松、竹、梅放在一起,“岁寒三友图”遂以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8.
朱匀先 《中国收藏》2020,(11):52-57
竹,质地坚韧,身干挺拔,与玉一样,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喜爱。在“穆城”嘉定,竹人即是文人,文人亦可为竹人。以竹为纸,以刀代笔,将胸中意象,绘于竹上。援书画清明朗润之气,入雕篑满眼刻镂之功,把对自然万物的领悟,在盈尺之间的竹节上表现出来,可谓“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使得常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竹子,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相似文献   

9.
垂钓是“修心、养性、健体”之道,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也蕴含了人生希望与梦想的追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笑傲江湖;“严陵不从前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淡泊人生;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隐情乡野。难道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吗?  相似文献   

10.
名片的使用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名片之风,不少人备有名片,涉外交往用名片,日常交际中,也喜欢利用名片架起友谊之桥。其实,使用名片并非始于今日,我国远在汉代就已经流行名片了,不过当时没有纸,只是削竹、木为片,上面写上名字,供拜访者通姓名使用。此种竹、木片,西汉时称“谒”,东汉时改称“刺”。以后才改用纸,称之为名片。名片不可滥用,使用名片是有不少礼仪讲究的。  相似文献   

11.
柏贵宝 《收藏》2008,(6):135-135
悔、兰、竹、菊被历代文人雅士尊称为四君子,是中国绘画最常见的表现题材。有趣的是,在小小的雨花石中也时常能看到“悔、兰、竹、菊”“四君图”的靓丽身影。  相似文献   

12.
紫韵     
雨岚 《收藏界》2010,(7):52-52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诗中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宜兴的紫砂泥。江苏宜兴,古名“阳羡”,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用这里的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之人的心仪之物。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明代李渔也有“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的赞誉。  相似文献   

13.
邓丁三 《收藏》2013,(11):42-43
郑燮,号板桥,善竹石。其竹,劲瘦挺拔,筋节突兀,凌然傲骨;抑或纷乱横出,张狂跋扈愤世嫉俗。其石,嶙峋峥嵘,奇峭岐增,挺然不拔;抑或执拗地冥顽不化,当然,也可以雄霸中天,“柱上云霄”。论者多不谓其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而说张扬、怪诞,不循常理。因为,他位列“扬州八怪”,而且如今的人们一提“八怪”,首先跳出脑海的就是郑板桥。  相似文献   

14.
廖文伟 《收藏》2014,(9):144-147
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涉足古物收藏,匆匆已送走20度春花秋月。盘点过手之物,足够我数点家珍的。但我不敢自诩让人过目难忘的有多少多少。确有数十件可圈可点倒也不假。其中两件陷地深刻竹根雕——周芷岩款“松下高士图”笔筒和沈全林款“一路连科图”仿犀角杯。乃我之珍爱。  相似文献   

15.
残排经典     
欲擒故纵 本“棋形”亦是以围捕黑炮为主题,与“围点打援”排局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排局“姊妹”局的佳构. 本局红借优形之势,对黑炮进行围堵;当合围之形构成后,又移开红炮对其士象将“弱点”棋形进行“限形”;当“限形”成功后又借优形对黑炮进行合围,经过巧妙“棋形”转换,最终形成胜势之形.  相似文献   

16.
枰声局影     
玉子纹楸,毕竟还是坐实之物,若摆在竹间松下,风中水畔,则进入了一种“虚境”。下棋讲究的不光是胜负之乐趣,更有精神的向往,弈翁之意不在棋,而在乎山水之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1,(8):135-135
清代“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板桥最爱画竹兰石,凛凛有生气,书法自创“六分半书”,隶楷参半。在其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兰是永远的主角,此2011春拍推出的《竹石兰蕙图》即为其中力作。“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在《竹石兰蕙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 五鹤小学,座落在浙西北的窖山坡上。学校四周,长满茂密的毛竹。一年四季,这里的竹子翠绿挺拔。以竹林为场地,用毛竹制器材,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已成为这所学校的传统。快乐的竹山活动竹山坡上,正在举行“绕竹系手绢赛跑”。只见三名小排头鼓足了劲儿,身体灵活地绕过每棵毛竹,把小手绢系在约50米远的一棵粗壮的竹子上,返身归队后,第二名学生再绕竹跑去,迅速将手绢解回来……“快跑!加油!”一旁观阵助威的啦啦队情绪高昂,呐喊声在山林回荡,给孩子们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学校在山间开辟了20亩“少年竹林”,这里又成  相似文献   

19.
马焜 《垂钓》2010,(1):44-45
北方人习惯把竹钓竿称为“江苇竿”,因为竹钓竿的竹子非常像北方的江苇,而竹子和江苇又同属禾本科,叫错了也很正常。 竹钓竿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其实老钓鱼人都知道,竹钓竿的使用在中国北方有着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集邮总公司《宜兴紫砂陶》极限片中的“清·八卦束竹壶”与邮票比较有两处明显不同:票上壶比片上壶壶嘴、壶柄上的龙头做工更细腻,形象更生动;片上壶身、壶足相连,壶由32根长竹、32根短竹组成,票上壶身、壶足不相连,壶由64根长竹、32根短竹组成。用收藏此壶的南京博物院供稿、江苏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