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农民因自身表达能力的缺乏,长期以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直出于被代表的地位,也因此丧失了主体性身份。历史上农民主体性身份的取得通常以“否”的,即农民自身身份放弃的方式取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政策对于重新树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谐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还原“诗”在历史文化语境中所处的具体和真实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地位,有助于探寻和敞亮诗的本真面貌;也有助于思索当下诗学(诸如诗的边缘化等)的相关问题。考察“诗”的地位可从文学、艺术和文化三个逐层放大的视阈入手:首先,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和正统地位;其次,从范围略大的艺术视阈考察,诗被称为“最富于艺术精神的艺术”,并因此而享有艺术代言的资格;最后,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中,同样可以看到诗在个体与国家主体性建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民主体性研究在乡村建设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步伐不断迈进,新时期下农民的主体性依然十分缺乏,农民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明显不足。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深刻剖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增强农民自身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是新时期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岑雪静 《成人教育》2012,32(2):68-69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角色,其自身所具有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长期受到压抑和禁锢,从而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和身份.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则为现代女性争取自身合法社会地位,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现实渠道.文章在梳理女性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同时,探讨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女性人格、身份的影响和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正>公民意识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念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塑造了众多努力实现去父权化去殖民化,重构自我身份,掌握自主权和话语权的黑人女性,以及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白人女性旨在承担历史,化解冲突和矛盾,实现联接对话的理想。库切笔下的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从他者到自我,从历史到未来的过渡,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独特的超越性的地位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民民主意识的现状,并依托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强调在我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应突出农民在提升自身民主意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深入分析我国农民自主建构民主意识所具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农民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农民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或反应使他们在身份与权利上出现了结构性的严重不对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民地位".因此,从人学视野构建"公民社会"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逻辑地成为确立当代中国农民"公民地位"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身份与命运是一个历史命题,由特定的历史所塑造。中国的农民正走出旧体制给予他们的身份歧视和限制,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民目前正在体验和展现这种旧邦新命。传统农民身份的终结、新的公民权利的获取是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变迁所致,也与现代国家建构密切相关。其中,政治既是限定农民身份与命运的重要主体,也是农民试图改变命运所求诸的重要手段。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后,当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农民获得解放时,农民也很快陷入新的困境,走上被集体化的道路。农民工的出现与农民的流动是农民对城市分割身份歧视制度的挑战。当下要建立一种体制,使农民与政治的关系建立在协调有效的利益表达和权益保护机制上。新生代农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更加世俗也更加理性,对国家政治生活提出了更多问难,也蕴涵了更多变数。农民正在实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正是农民的新命。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地位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相联系。在我国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荀子把“天、地、君、亲、师”并称;到了近代,教师的命运如同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一样漂泊不定,生活没有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被赋予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近年来,教育界进行了主体性教育的大讨论,主体性教育“从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人在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出发,探讨和阐明教育的主体性,充分发…  相似文献   

16.
华彦玲 《职教论坛》2007,(15):49-50
从形成农民特点的历史因素及现实因素分析发现:农民自身因素对"三农"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农民视角剖析,发掘农民自身潜力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有"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和谐社会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7.
尽管新中国的意识形态一再强调社会各阶层社会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但事实上农民在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总体上是比较低的.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依靠力量,为什么社会政治地位现在会处于偏低状态呢?国家政策的偏向和农民自身利益表达的不足是造成效一状态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是人类主体进行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属性,其核心表现为能动性。能动性是指行为主体基于自身与环境因素,主动选择、决策判断并产生目标导向的能动行为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能力。主体性存在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动认知与能动行为之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其能动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自身与学校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提升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应确立“师本位”学校主流价值观念,教师自身应树立坚定的能动信念,主动提升教学效能感,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激活主体自觉,确立“能动者”身份;学校管理者应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创设“师本导向”的组织氛围,赋权增能于教师,构建“师本位”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19.
胡倩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99-107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为对象,主要是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形成了以国家政策、乡村社会与民办教师为三方互动主体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历史研究的概念框架。继而通过身份追问、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了互动中民办教师身份产生、形成与感知的研究。本研究中的身份追问是关于农村民办教师是谁,农村民办教师如何产生的追溯。身份形成研究是关于民办教师身份是如何在国家政策话语建构、确立的,如何在与乡村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身份认同是关于不同时期乡村社会中民办教师身份感知与认同的研究。反思提出:乡村社会更能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地位身份;有效融入乡村生活有助维护乡村教师身份角色;强化在职培训学习制度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我国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内涵及特性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以确立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