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对自主阅读的认识、教会学生读什么、如何读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周玉明 《湖南教育》2005,(19):34-34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教材中包含艰深晦涩词语较少的课文,特别是“自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正文前面的“阅读指导”、正文后面的“知识短文”“图画说明”“注释”及课后“练习题”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尽快地达到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感知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读...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学好一门外语的“敲门砖”,是外语教学的基础.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探究多种教学方法,课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并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将是一件使他们受益终身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建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手,为其走入社会进行再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数学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少有学生把读数学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主动地去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体验阅读数学书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使学生从不想读转到愿读,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如<有理数的乘方>,通过预习,学生们基本能理解什么是乘方、幂、底数、指数,在此基础上提问-1的三次方与1的三次方的相反数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于是学生会带着疑问再次富有兴趣地去阅读教材.  相似文献   

7.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数学自学能力,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要正确认识这一能力,把握其五种基本成分。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从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入手,使之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为进一步发展数学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指导自学。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在每个单元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按“读、想、问、练”的方式进行阅读。读课本,读生字,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中心是什么?有哪些优美词句?你为什么觉得它优美?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等等,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尽快地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感知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学习的组织能力:比如,使用工具书,查阅图书资料,利用视听手段广泛搜集信息等;应用操作的能力:比如,识记、鉴赏、检测、质疑问题、会用“旧知”开发“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创见等;阅读能力:比如,略读、精读、速读等独立阅读的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各科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本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重庆大足县地理教师陈代东是这样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学生普遍不重视阅读,阅读能力普遍较差.如何改变阅读教学耗时多、用力大而收效甚微的状况?笔者认为: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导之以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自能读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教“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定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不外乎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个方面互为基础.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就越发显得迫切了。阅读能力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英语听、说、写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地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阅读能力是学生吸收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 ,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发展思维 ,提高认识 ,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一、加强引导 ,培养自学能力大纲还提出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 ,学习怎样读书。”阅读教学要以自学为主。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读懂一篇篇文章 ,逐步做到自能读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15.
培养自学能力要从抓阅读教科书入手,通常教师为提高阅读效果编一些像“什么叫……?”“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思考题。这类常规题目对学生没有多大吸引力,不易促使学生对照这些问题去认真深钻课本、思考研究。倘若巧编引人入胜的阅读思考题,扣住学生的心扉,激发起学生的思维,使之读必思,思必读,读思结合,自然也就会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而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高三数学教学而言,数学阅读能力就是读教材、读题、审题、破题、书写表达的能力,是高三数学复习中必须花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1979年起,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我们丰台区的40余所中学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改革中涉及的所有学法与教法问题进行论述,仅就指导阅读中的“三读”,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学生要提高语文自学能力,其中有一项就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工作中,我们采取了指导学生“三读”的做法,即学生学习《中学语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 ,笔者结合生物教学 ,对于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1 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 ,是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 ,既能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 ,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用脑 ,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科学地读书 ,以培养自学能力 ,具体做法是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提出自学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指导学生对重点…  相似文献   

19.
施圣贤 《双语学习》2007,(7M):53-53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是主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创造。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更多地依赖语文教学,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赵喜 《河南教育》2005,(3):38-38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那么,这将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由于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中首要的是阅读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