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的创作以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见长.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成为她们的叙述对象.本文试从张爱玲、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对两位作家的认知方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青、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她们都以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张爱玲以小说创作擅长,而苏青以散文写作著名。她们年龄相似、性情相同,又都写女性题材,在生活圈子、爱好情趣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她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在上海的特殊气氛和背景下,大红大紫一时,可视为孤寂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北平的梅娘与生活在上海的苏青的小说创作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梅娘关于沦陷区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展示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各个侧面;而苏青小说主要集中在长篇。因此,梅娘小说与苏青小说从“断片式”到“全景式”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08,(13):12-14
"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和女性自身经验,使苏青文学视景中的民俗叙事有着标识性内容和特征:苏青以近似客观的文字,还原了浙东乡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成婚生育所经历的琐细过场:对乡土社会民俗世情呈示了温和、迁就的退守姿态.乡土民俗的还原性观照赋予了苏青文字独有的艺术质素,流露出创作主体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和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沦陷区这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领域里,雷妍是一个相对于张爱玲、苏青等人较为陌生的女作家。然而,她不仅陌生,而且她的创作带着那个领域所不具有的纯善和勇气,在她所构造的清新的乡村图景中寄寓了世间缺乏的纯良人性,构建了远离喧嚣战争的世外桃源。她没有响亮的名气,后人也就没有掘地三尺般的解读,这对于她而言,不妨是种幸运。兹于此,以意识形态作为解析沦陷区文学惯性思维被打破,回到"文学还是人学"的单纯路径,或许更能得到永恒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1931—1945年)的东北作家文学,存在着"流亡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两支流脉。面对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历史事实,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表现出共同的反帝诉求,但由于他们分别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其反帝表达又有直抒胸臆和隐晦曲折之别。对于五四文学的另一大传统——反封建主题,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的开掘路径也并非一致。在作品的题材处理上,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基于各自的创作语境、阅历心态、政治理解等因素,对于战争、乡土、胡子、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角度不同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坛上,女作家苏青的创作无疑是反传统的.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揭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争取人格和经济独立的艰难困苦,大胆宣泄女性的情感需求和性爱要求.苏青的写作是独立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她的小说创作立足于女性的躯体和欲望,表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强烈地渗透着女性对人格独立、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和苏青的创作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关注女性的附庸地位,审视女性的奴性心理以及批判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实现了对"五四"女性文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同样历经坎坷人生,但她们四十年代的创作却具有不同的风格。张爱玲是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纺织着自己的故事,其基调是苍凉悲凄;苏青则是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其基调是平实热闹。  相似文献   

11.
对于李清照的《词论》,后来的词论者一般认为她的词学理论与苏轼是相互对立的。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从李清照的苏学渊源、个人经历角度对《词论》进行分析,认为她的词论对苏轼的词作及理论有着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  相似文献   

13.
苏青作为“历史复杂”的作家,曾长期被划入另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新时期以来,苏青研究复苏并逐渐形成“苏青热”。然而,在取得诸多研究成果的同时,苏青研究中也出现了诸如任意拔高其人其文,片面阐释其创作意义,价值标准缺失等问题,表现出苏青研究中的某种失范倾向。  相似文献   

14.
苏轼乐山遗迹有11处之多,分布在今乐山市市中区凌云山、龙泓山、白岩山、苏稽镇和五通区金粟镇等5个地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文献可稽的苏轼当年足迹到过而以后人的纪念形式留传至今的遗迹,形成时间较早,一般在南宋以前;第二类主要是因为苏轼有关乐山活动及民间传说形成的遗迹,时间较晚,一般在明代以后。经笔者实地调查,知其保存状况或好或坏。笔者认为,苏轼乐山遗迹均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乐山乃至四川继承和宏扬东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应吸取以往开发保护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文物法》"整旧如旧"的原则,做好现存东坡遗迹的开发保护留传工作,以提高乐山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乐山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苏青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均描写女性的经历,对女性的悲剧"哀其不幸".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苏青是"哀其不幸,悲其无奈".在分析女性悲剧的原因时,张爱玲看到的是金钱对灵魂的腐化作用,苏青则认为是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造成的.张爱玲的作品重在揭示,而苏青还希望在作品中为女性寻求一条出路.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所以,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是讽刺,而苏青的作品则呈现出平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被文学史回避的作家的研究——苏雪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和批评家,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国以后30多年,对苏雪林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这里主要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雪林的研究,认为对其散文集《绿天》、长篇小说《棘心》以及文学批评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苏雪林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相似文献   

17.
苏雪林与李曼瑰皆为独立、自强女性典范。苏雪林婚姻不幸,李曼瑰终生未婚。她们将注意力更多转入创作、学术,而追求艺术的永恒。然而,杰出女性在平凡事中更见证真挚友谊,她们情系危难,倾心以交,感念至深,惺惺相惜,互相理解。苏雪林赞赏李曼瑰性格,将其引为知己。又因着李曼瑰展示的通透世态,简洁宏伟,唯美体裁的笔风符合苏雪林的审美尺牍,两人关系日渐笃厚,终成良友。  相似文献   

18.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苏雪林的楚辞研究富于比较意识。她善于以世界文明史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文明史诸问题。她将中国古史作为整体来考察,得出来的结论较为宏通。爱国主义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是其最大特色。苏雪林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接受了中国文明西来说。她辨证地处理了科学态度与个人感情间的关系。她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原初文化的冢子,并论证了台湾与大陆文化之间的一体性。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是其又一特色。它体现在文本考据上,并由细微而返归大略,支撑其楚辞研究。苏雪林吸收了梵二会议以来的神学理论成果,这有助于其学术研究贴近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20.
1993年诺贝尔学奖获得,美国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 小说中对人物与会点的颇具匠心的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非洲的民俗特点和化传统,而且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作品主题、伸张正义和鞭挞邪恶都有举足轻重失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