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46年至1948年《人民日报》的有关婚姻报道,考察民国时期解放区的“私事”与干预的特征。在非解放区里,婚姻干预的特点是来自父母的对子女的强烈干预,与之相对的是在解放区里,婚姻干预主要来自社会组织对家庭及个人的干预。这样,解放区和非解放区对婚姻的干预方式就呈现不同。  相似文献   

2.
与一般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特点不同,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首先是从心理适应开始的。虽然女性移民因为婚姻得以进入城市生活,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而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又直接影响了她们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和交往,影响了她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从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应属于介于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边际人"。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从写作、修辞以及传播层面基于共时的视角来分析报纸新闻标题,几乎没有对新闻标题语言变化的历时研究,因而这些研究无法准确地对新闻标题的发展趋向,做出本来应有的研究和判断。本文选取"文革"和2000年后两个时段《人民日报》的标题作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探讨社会心理变化与新闻标题语言嬗变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以期有助于党报改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并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继续引领时代的潮流,发挥更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和思想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并被一定历史时代、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与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它虽受一定的自然属性的影响和制约,但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边境通婚数量逐年上升。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诉求,是典型的功利型婚姻,婚姻动机带有明显的利益追求动因。跨国婚姻不仅加强了中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婚姻模式发生转变,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的社会和边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权利与传统的自由权利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对社会权利进行保障和救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应当从立法、行政和司法制度上对社会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障与救济。  相似文献   

6.
媒介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报道中起着社会协调、舆论监督、提供建设性建议等重要作用。《长沙晚报》在长株潭“两型社会”报道中,既要充分反映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又要充分贴近市民,积极推进长株谭“两型社会”的建设。从媒介报道内容来分析,《长沙晚报》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语境下,人格是一个复杂问题。个体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人格的形成受到婚姻和家庭的深远影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以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为例,展开婚姻与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并对当下中国社会婚恋中普遍存在的个体人格缺失问题,进行选择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在本民族婚姻家庭活动中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约束性,《婚姻法》在社会生活中更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二者内容有同有异。一致之处不作阐述,相冲突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从婚姻的成立要件以及夫妻权利义务方面来研究毕节市苗族的婚姻习俗,内容主要包括维护婚姻自由、确定结婚年龄以及履行夫妻同居义务等。  相似文献   

10.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该作品主要讲述了生活在英国乡镇的不同中产阶级青年的爱情故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在男权主义背景下,小说描述了具有不同婚姻意识的四桩婚姻。通过这些婚姻描述,简·奥斯汀传达了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并用细腻的文笔说明了社会状态对婚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进入近代后,依靠三纲五常为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逐渐解体,近代婚姻法制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落后的宗法意识仍然束缚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新兴的西方权利意识与传统家族制的对抗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时社会上的婚姻纠纷问题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民国初年的婚约纠纷处理裁断较之传统社会已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前期解放区文学中的另类抒写是特定历史语境中左翼文学创作精神的体现,在革命婚姻的表现中既复现了婚姻生活的感性世界,同时又把丰富复杂的感性生命用明确的革命理性进行了规约,这种婚姻表现既不同于30年代左翼文学中革命加恋爱的浪漫抒写,也不同于后期解放区文学中失去丰满感性的爱情叙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哈尼族啰们人世居在中越边境深山峡谷里,过着农耕生活,田间谈情说爱、林中对唱山歌选配偶的美好生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但随着外界的接触和交往,啰们人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同化或消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成年女性以各种途经大量远嫁他乡,给啰们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谨据,简要探讨哈尼族啰们人女性婚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自由与责任有内在的矛盾,对责任的要求窒息了自由。新《婚姻法》增加了离婚的自由度,在离婚问题上贯穿了现代自由与责任的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将有助于个体、特别是女性走向独立与自治  相似文献   

15.
福斯特的小说忠实地记录了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工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他主张通过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一系列矛盾体的联系沟通使社会达到最终的和谐。这就是小说《霍华德别业》中阐述的著名的“联结”主题。本文通过对《霍华德别业》中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的分析来揭示“联结”主题的深刻内涵和这一主张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婚姻小说充满了老人式的绝望和苍凉。童年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婚姻小说呈现出一种阴冷的色调。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在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消磨着生命,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婚姻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使他们无处可逃,又毫无所获。  相似文献   

17.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由于强调外力作用 ,而忽略了对人物自觉反抗意识的表现 ,特别是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的疏忽 ,使青年男女争取到的自由婚姻显得脆弱 ,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缘起 台湾社会本身就具有多族群多元文化的本质。不过,以前的台湾社会比较封闭,似乎到了1990年以后,除了承认所有居住在台湾的国民具有相当的文化共通性以外,台湾社会慢慢地承认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与外省族群的差异性。可是,似乎最近10年因为外籍配偶由于加人台湾社会才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建构的一门小学综合课程,目前《品德与社会》存在多个版本。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从整体组织和单元——课的组织两个角度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作详细的文本结构分析,并作出评价,为《品德与社会》再开发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