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倘若我们把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比作参天的大树,比作绚丽夺目的花卉,那它们也同样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种子。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是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我们得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它们,催发它们。因而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多…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花、小草,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也是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一颗创造力的种子;创造力的种子孕育在每个孩子的大脑中,这颗种子需要生根。发芽必须精心播种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花、小草,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也是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一颗创造力的种子;创造力的种子孕育在每个孩子的大脑中,这颗种子需要生根。发芽必须精心播种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相似文献   

4.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精灵,在心灵中带着无限的追问,来到人世间。每个孩子都有无与伦比的潜能,不经意间缔造无数的奇迹,适应人世间。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创新的种子,时时处处在创作创生创建,改造人世间。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激活每个孩子创新的种子,给以沃土养分,给以阳光雨露,给予唤醒、鼓舞、引领和扶持,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就传奇、荣耀和幸福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王建华 《职教论坛》2002,(18):43-43
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物理教学实践中去,增强创新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努力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新教学方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资源,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发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  相似文献   

6.
刘瑞真 《考试周刊》2012,(90):35-36
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花、小草,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也是由一粒种子而来的.那是一颗创造力的种子。创造力的种子孕育在每个孩子的大脑中,这颗种子需要生根、发芽,我们必须精心播种它才能结出我们所要的果。这就需要教师播撒创新的种子,开发创新的潜能,鼓舞创新的志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话题,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语文教师可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答案。但是,若刨去一个语文教师基本的学科教学能力,笔者认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唤醒,是在接纳和等待中唤醒学生心中的那颗渴望雨露滋润的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邓小平明确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教学创新,是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创新意识的最好范例。教师以创新意识去唤醒学生,以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以创新实践去带动学生,以创新成就去鼓舞学生,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性较强的教师比创新性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相似文献   

9.
梁家英 《广西教育》2009,(22):44-44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教育艺术家,而教育艺术的奥秘则在于教师能以兴奋的情绪、赞美的语言、殷切的期待去赞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格外重视评价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充满着浓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即播撒创新的种子、唤醒创新的潜能、鼓舞创新的志向.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次练习课中,笔者安排了一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学生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并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涂利蓉 《考试周刊》2009,(7):166-166
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只有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新理念下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一、用诚挚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就该用诚挚的心去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14.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有利条件。新课程呼唤创新型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每位教师要时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学习,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让学生由"服从者、依赖者"向"独立者、自主者、主人翁"转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认识。没有实践活动,人的新认识便无从发生,创新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5.
<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唤醒、激励和鼓舞."在现今高考模式下,化学的确已经到了教师需要积极开动脑筋去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时候了.化学实验课是吸引学生其学习化学的一剂良方,在实验课的教学实际中,最显著的问题是课堂纪律不好,尤其学生分组实验课堂常常一片混乱嘈杂,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教师常常自责实验教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生动并充满生机,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这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让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去努力、去争取,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教育要明确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相似文献   

18.
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创新。创新教育是教育之所需,教育创新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播撒创新的种子,哺育创新的幼苗,唤醒创新的内在潜能,为创新教育付出努力。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重点,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关键,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激发兴趣,是口语交际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广阔的天地,引导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董丽琼 《考试周刊》2014,(86):68-68
<正>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营造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我谈谈在平时教学中的感悟和做法。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