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区38个区、县中小学校新学期将试用新教材。新教材涵盖20个学科,共49种,其中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自小学到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2.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都与学科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分科主义”盛行的国度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一个结构性突破 ,而且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中学阶段开设了综合科学课程。初中基本上都是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存的局面。在亚洲寄回问卷的国家和地区中,仅有中国和老挝只设置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分科课程。1989年举行的被国际公认为权威评价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的结果是:中国大陆初中学生科学测试平均正确率为0.67。在20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5位。参与此项评价的我国专家认为:“有必要调整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及其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以适应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课程的设置总是围绕培养目标来确定的。课程集中体…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三类领域:“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中的成功开展对后两者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三者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教育都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主要内容。本文试图对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差异,以期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建设上更需改变传统的分科课程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构建一种“以工作项目为核心的模块式综合实训课程”,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受教育部委托,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昨天在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心将在 5年内完成对现有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建一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将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行,高中阶段课程以分科为主,并将在必修课中设置技术课程,增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 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9.
唐淑华 《辽宁教育》2002,(12):31-32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诞生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这一课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运用高校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挖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和美育相融合的实践教育内容,研究构建“三维度·三融合·三联动”的“思政+美育”实践体系:从“社团活动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美育综合课程”三圈层维度入手,创建美育型社团、师范内涵校园文化、特色美育实践基地;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社会服务与艺术展演”“社团活动与网络育人”三个层面融合开展实践育人;以学分为纽带实现第一(校园内、课堂上)、第二(校园内、课堂外)、第三(课堂外、社会中)课堂联动,将思政理念、元素融入美育实践教育中。  相似文献   

11.
朱军  王悦 《人民教育》2023,(20):71-73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现实空间、活动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获得素养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提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它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经过几年来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必须做到“六重”。  相似文献   

13.
小学劳动课既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还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劳动。上好劳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近制定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并且强调“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笔者认为,目前的小学劳动课应积极向“课改方案”靠拢…  相似文献   

14.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出现过多种课程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和综合课程论,它们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学科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论。它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择主要的知识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依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学科课程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书L、乐、射、御、书、数)和古希腊的“三科”(文法、修辞、辨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近代,以赫尔巴特(177ffe-1841)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在夸美纽…  相似文献   

15.
综合课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设想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根据现有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具体情况,设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在各年级设置“综合实践课”。这种课程设置,旨在从总体上改变单一“学科课程”编制,克服分科课程的缺陷,适当减少学科门类,增加课程的综合和学生实践的机会。这里拟就初中阶段“以综合为主的课程”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区 ,38个区、县中小学校新学期将试用新教材。新教材涵盖 2 0个学科 ,共 4 9种 ,其中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自小学到初中的 9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其搜集和…  相似文献   

17.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可见,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强调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内容打破年级界限,横跨学科,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传统文化,并在长江边建设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  相似文献   

18.
方玲玲 《教书育人》2009,(12):14-15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内容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教育价值包括学科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学科思想方法的价值。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这两个方面设计了五大主题,并将学科概念,原理,规律了学科技能方法整合到课程总体系之中。综合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内容,在学生科技意识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开放型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科知识迁移,科学方法训练等五个方面,较分科课程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误区通过几年的实验与探索,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任何新生事物在产生之初,由于人们认识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偏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受传统分科教育的积习与应试教育的束缚,加之课程实施本身的复杂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或偏差。(一)以“活动课”、“学科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自身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学生理性、感性和技能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