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永军 《教书育人》2006,(11):27-30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这番话道出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差距是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从 2000年高考作文评卷结果看,也发现了这一点。考生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作文,能写出富有创新意识的文章的,很少,尤其在立意上多是千人一腔,人云亦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文亦如此,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文创新的能力指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  相似文献   

3.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和杨振宁曾不谋而合地指出 :中国学校较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注重书本应试能力 ,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十年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是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 ,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精神上不如人家。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明显不足 :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教育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挖掘潜能 ,从事“创新”的缺陷。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就从化学科的教育思想及…  相似文献   

4.
《教育艺术》2001年第10期有文章介绍,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其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归纳出了中美学生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区别。1.身体素质方面,美国学生强于中国学生,美国学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2.适应能力方面,美国多数学生的适应能力比中国学生强,他们会参加更多的社会交往活动。3.基础知识方面,中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4.协作精神方面,中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美国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经常讲团结精神,协作精神。5.积极性与创造性方面,美国学生大多比中国学生强,中国学生考虑的是做事有章可循,而美国学生显…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和杨振宁曾不谋而合地指出:中国学校较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本应试能力,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是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上不如人家。这段话向我们道出了一个观点: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6.
美国:以项目和问题为中心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美、法、韩三国的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木 《江西教育》2005,(2):41-42
美国:中小学以项目和问题为中心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朱玉洁 《考试周刊》2011,(73):196-197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现行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改革现行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生物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位,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已51周年,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至今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人口少得多的美国,却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因何在? 正如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所说:“中国学校较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本应试能力,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是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使他们在思维活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知识经济赋予教育的时代使命,是教育必须担当的民族责任和国家责任。然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主要靠教育。最好的教育必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育应该重建新的价值取向:引导社会比适应社会更重要,创造文明比传承文明更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设情境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前两个是教育观念,后两个是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将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引子 在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时,人们的结论差不多都是: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扎实,但问题解决能力不强,特别欠缺的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学生基础不好,特别是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特别是问题意识、交流能力很强.这样的结论从一定角度看可能是对的(实际上,美国学生也不都是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弱).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活动是最重要的物理学习活动,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需要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几乎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中美教育方法时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是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亚玲 《考试周刊》2011,(16):85-8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蒋科 《教育现代化》2006,(11):47-47
据统计,截至2003年。美国共培养出了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近几百年来,中国在同一时期的发明专利(技术含金量高的专利)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韩国等)相比,差距很大。据有关研究,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难道能说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吗?我国现任知识产权局局长王力普在《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中这样说:“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型思维的能力。”“四大发明”就是我们的骄傲。  相似文献   

18.
在机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机械教学大纲中曾提出过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但那只是作为能力培养提出的,没有把创新精神放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高度来认识,缺少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及应用物理学家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应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成为机械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目标,在培养创新精神目标的指引下,机械教学在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方面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以发展创新型思维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幻想,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质疑精神所谓质疑精神,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爱追根究底、勇于探索并开拓未知领域的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作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