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命题作文正日益淡化,《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少写命题作文”。但“命题作文”作为重要的写作形式,还是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命题作文中充分展示呢?我们知道,写作是人精神的创造,是人情感的流露,是个体生命力、创造力的外在显现。一个个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颗颗心灵的闪耀,应该是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可综观小学生作文,充满个性的作文实在并不多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者整齐划一的作文要求,千人一面的指导方法,千篇一律的指导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可见,命题作文须鼓励和…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颗颗心灵闪耀,应该是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可综观小学作文,充满个性的作文实在并不多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学者整齐划一的作文要求,千人一面的指导方法,千篇一式的指导形式。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3.
张湖南 《成才之路》2009,(32):42-43
弘扬学生个性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强调人的鲜明个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语文中的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个性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又不尽相同。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是建立于让学生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这一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作文时,对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自由地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作文教学中文学化的倾向:要求学生作文确定中心、立意新颖、构思精巧、首尾呼应、语言精炼等,其结果造成不少学生胡缟乱造,抄袭拼凑,乃至害怕写作。严重挫伤了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从中受到限制。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知道,大凡名家的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即个性。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个性。作文个性,是指学生习作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选材、构思、语言等。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去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指导、讲评、批改作文时,要注意爱护、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平时讲读教学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作文中有了个性,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失、个性的扭曲。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作文现状及成因探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而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即使勉强成篇也是东拼西凑,语言枯涩,毫无个性,要么千篇一律,众口同腔,毫无思想性可言。为什么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的思想闪光?究竟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7.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2,(28):31-33
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与阅读教学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应该说与作文功能的异化不无关系。君不见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应考成了作文教学惟一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升学为最高目的的应试作文,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逐入一条狭窄不堪的死胡同,要么语言干瘪、词汇贫乏,要么无病呻吟、假话连篇,缺少灵气,没有个性,犹如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一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还习作以本来面目,为习作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刘春玲 《现代语文》2008,(12):46-48
在个性作文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许多学生为求“个性创新”而盲从,于是,还没学会走就想展翅高飞的情况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作文要么空有架势内容空泛,要么老生常谈内容陈旧,再不就是人云亦云只求“形胜”……总之都是舍本逐末。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其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少学生所知材料有限,何谈既有个性又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评改学生作文和阅卷时.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人.叙事.状物或绘景时不着要领;要么写人没能写出人物的个性;要么叙事空洞.状物无形。绘景无神。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空洞无味、空泛无趣,化腐朽为神奇,让作文的内容表现得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相似文献   

10.
作文训练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初中学生个性应该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充分展现。要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就需要教师进行个性指导,引导学生用笔描写自己观察到的一种生活、一种发现、一种现象,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怀。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在读中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富有文  相似文献   

11.
一、“名家示范作文”的独特魅力问:现在市场上的作文类图书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请问,你为什么还要选编这套丛书?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书店里作文和指导作文一类的图书不少,大量充斥在市场上乃至学生书包里的各种作文类参考书,要么缺乏个性,要么流于肤浅,少数甚至就是简单拼凑、粗制滥造的产物。真正对学生学习写作有积极指导意义的书还是不多;也就是说,既能适合学生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愉悦,又能对学生写作有所启示和借鉴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能力,这样的书委实少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名家作文示…  相似文献   

12.
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总感觉学生的作文无论语言表达,还是立意,往往显得单一、重复、雷同,缺少变化.缺少新意,让人读来感到平淡、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学生缺少丰富的、活化的语言积累;二是学生缺乏灵活多变的观察、思维、表达方法。记得一位语文专家曾说过“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应该是课课都是作文指导课,时时处处都是作文训练课。”他的话道出了习作与阅读、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总观作文教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要么无米下锅,无从着手,要么出现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状况。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除了学生在日常没有留心观察,去感悟、去体验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统得过死,管得过严,导得过窄。由此来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引起反思,尽快走出误区,倡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倾吐心声,表达真情实感,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  相似文献   

14.
蔡平 《学语文》2004,(3):34-34
好的作文是一种独创的精神产品,反映作者独有的个性,并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写出真情实感。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中学生目前的作文状况却远非如此:要么是一副老气横秋的“照本宣科”,要么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要么是一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一定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方向偏离了,会让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作文教学中的个性语言指导,由于个性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往往给不出贴切的解读,在指导学生时自然就会出现偏差。有些教师把另类、不一样、搞怪等内容和意识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错误的引导,教学效果当然是南辕北辙。一、个性有外化表现,"另类"不叫个性"每一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经常是有作文课,却无作文教学,还有的教师改作文,要么一改到底,马虎了事,要么让学生批改,缺少有效的升格指导。作文教学不但要在指导上下足功夫,还要在选择性的精批细改上动点脑筋,真正做到“精批”、“细改”,让一篇普通的作文有效升格为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17.
代会芳 《小学生》2011,(6):66-67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可以说大多是“瞎子作文”。要么是瞎想,充斥文章的是虚假的违背生活真实与逻辑的情节;要么是瞎写,故事陈旧,媚俗老套。“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严重的是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人。”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培养,必须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教学模式。“先指导,再作文”是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步骤。这种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新意。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例如三年级的一篇习作教学,作文要求是:观察文具盒,按一定的顺序把它的形状、颜色写具体。教师改变了作前统一指导的做法,而是让学生仔细…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一定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方向偏离了,会让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作文教学中的个性语言指导,由于个性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往往给不出贴切的解读,在指导学生时自然就会出现偏差。有些教师把另类、不一样、搞怪等内容和意识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错误的引导,教学效果当然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