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针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总是将其文和其人相结合.其实,作为人们研究对象的闻一多,其诗作、诗论与杂文等,也都是其方正人格的表现.闻一多凡事追求完美和极致,由于其人格建立在高洁的基石上,因此,他之由绅士转变为斗士,就不是政治家的政治表现,而是坚持正义、寻求真理的知识分子行为.所以,其方正人格的"绝唱"又使其诗作诗论乃至杂文的品位得到彰显.闻一多虽然失去了宝贵生命,但正因为他有"道",所以无论其诗作、诗论还是人格,都能获得圆满和永生.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对海南大学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综合,取得了对于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的客观、科学认知,并针对性地形成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选材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主题观念陈旧,千人一面;结构模式化、内容虚假空洞;语言匮乏,用词不规范,表达方式单一,病句错别字连篇笔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两点:其一为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二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我随教育部老干部局赴广西调研组。对广西职业教育进行了考察。先后到了南宁、北海、来宾、柳州、桂林,走访了13所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参观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还先后听取了广西壮族自冶区教育厅和有关市、县政府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24-2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与会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有国务院学位办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雷声、梁树发、张新,武汉大学教授顾海良、梅荣政、沈壮海、佘双好,复旦大学教授燕爽、顾钰民、高国希、肖巍,西南大学教授罗洪铁,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张澍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俞良早等.  相似文献   

6.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个灯笼.旁人觉得好笑又好奇,问他:“你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盲人缓缓地说道:“我要提着灯笼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遭许多危险.”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挚,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以陕北公学为基础,合并、衍生出综合性的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契合新政权需要,这两所大学所衍生的艺术、外语、工业、农学等院校时聚时散、渐合渐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造就了大批骨干,也为新中国诸多高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近几年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率两个概念,将其与因子分析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对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逐一和实际相联系.通过对分析结果的观察,研究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影响.最后为改善消费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成长、完备和定型的过程.八股文是从经文大义逐渐演变而成的,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试"大义"的形式,"三经新义"及论体形态,宋元经义文形态,科举八股文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一 早上醒来,阳光正抚摸床脚. 窗外,天瓦蓝蓝的,如水洗过一般清明,几朵白云歇在空中,像白帽子罩在远处的楼顶上.天气晴好的周末是如此超然,恬静. 我伸伸懒腰,呼唤了两声妈妈,无人回应.去卧室找她,只见地上摊开两口老皮箱,妈妈正半蹲在地翻拣整理衣物,我断定她打算去楼顶晒旧衣. 妈妈是个勤俭的女人,趁着季节更迭,天朗气清,她必定会将家里的衣物重新收拾整理一番,再拿出去晒一晒,让旧衣物透透潮气. 昨日小区楼下来了收废旧物品的老婆婆,院子里各家各户的阿婆阿姨拎着大包小包的旧物赶上前去,或送或卖,妈妈却稳坐家中岿然不动,她说家里的东西各有其用,用不着隔三岔五丢一堆.  相似文献   

11.
Victor Soucek 《Interchange》1995,26(3):241-25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radical changes in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policy. Central to the argument is the claim that the radical restructuring of the public sector hastened the loss of the possibility of any critical evaluation of national policy.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shift has been forced on the Australian state by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expressed in a new realignment of the dominant transnational capital with the subordinate domestic capital, and in the shifts in a global capacity for consumption. The argument is underpinned by the claim that a new, post-Fordist (or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regim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at present replacing the Fordist regime of mas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The paper further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ystem-preferred changes in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polic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troduced radical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rules of policy formation. This involved a narrowing of policy making context and, crucially, an exclusion of voices critical of the shift towards economic reductionism.This loss of a critical sensibility constitutes the central concern of this paper. To advance the argument, in Part On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stralian state and the post-Fordist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Part Two argues that the lack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 in Australian public life was at least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easy passage given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s1 perspective in becoming a dominant public policy paradigm. Part Three locates the role of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t provides the link between critical sensibility, the projec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ch clearly extends beyond the modern vs. postmodern dichotomy), and the role of public discourse. Finally, the paper argues that education policy needs to take the issue of critical sensibility seriously. For this reason, it needs to be informed by a desire to go beyond the mere technical fit between graduates and the workplace, and allow itself to be inspired by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seeing.Parts One and Two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INTERCHANGE, Vol. 26, #2, 1995.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 ,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13.
多意性是唐代诗歌比较突出的特点,一般指宣示意和启示意两种情况。“宣示意”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这种意义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丝毫歧义。“启示意”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宣示给读者的意义。一首古典诗歌艺术的高下往往取决于宣示意,它包括①双关意,②情韵意,③象征意,④深层意,⑤言外意等五点。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坚持“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认为“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的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人们对此很有异议。其实,弗洛伊德是在对“性”的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创建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他试图从他对人的个体心理理解的立场出发,来解释人类的全部历史、全部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结构,并以此建立一整套关于人类精神生活规律的学说和理论。深入探寻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底蕴,澄清他的“性力”、“原欲”概念的内涵,真正领悟其“升华”思想的真谛,才有可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对复杂纷繁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巴金先生在长期实践中悟出了写作的秘诀:把心交给读者。这一秘诀对学生写作的启示是:第一,贵在有心,有心在于求“诚”务“实”,教师予以正确引导;第二,心中有读者,要设想读者,尊重读者,拓展读者群;第三,把心完好“交给”读者,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共同关注和完善写作过程,充分实现写作的表达和交流价值。  相似文献   

16.
Theodore Dreiser is now regarded as one of the pre-eminent American realistic novelist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n anatomist of the American Dream.In his great work An American Tragedy,Dreis- er exposes and criticizes mercilessly the corruption and black side of American society.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the fiction.This paper illustrates "An American Tragedy" is the re- flection of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ragedy of a mortal,the tragedy of American society,and the tragedy of the American Dream.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以中道为特色的教育观,主张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依托,以中道为原则,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并由法律保证实施。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教育发展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我国担保法确立了抵押、质押、留置三种担保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不同的操作方法,但都同属担保物权,是在债权上设定的物权,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三种担保形式的应用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注意它们的异同,正确理解三种担保形式的法律含义,熟练掌握它们的操作方法,是依法保障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曾提出两条合理性原则。一是“最少初始概率原则”,用以为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的动态假设进行辩护;二是“试验机制无差别原则”,用以为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的意见收敛定理进行辩护。在本文中,作者将保留前一辩护,而对后一辩护进行两点修正和补充:1.本文对归纳辩护的局部性给以充分的承认,同时对归纳辩护的局部化加以限制,以求局部合理性的最大化。2.对局部归纳辩护的合理性给出一种实用主义的辩护。  相似文献   

20.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