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象形是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它通过描摹事物形体来表现语词意义,取象构形是象形造字的基本手段。文章旨在通过比较汉字象形字与东巴文象形字的异同,分析象形字在构形、取象上的特点,同时了解汉族与纳西族在思维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说“白”     
在甲骨文和小篆里,“白”字都具有象形特征,但字形过于简括,因此对它最初意义的解释纷纭得很。许慎说是鼻子;朱芳莉说像拇指之形;有的文字学家说它像种子的形状;还有的说它像正面人头之形……诸释中“像正面人头之形”一说较受认可。由人头之形使引申出了尊长之义,《甲骨文编》中说:“卜辞用白为伯”,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以往被释作"阜"的字,主要有■等四种形体。关于"阜"字的解说,或以为象土山,如《说文解字·阜部》:"■,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古文。"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现代学者或以为象阶级类建筑,如徐中舒(1989:1507-1508):"古代穴居,于竖穴侧壁挖有■形之脚窝以便出入登降。甲骨文自字作■等形,正象脚窝之形,作■者乃其省体。"此外李孝定(1965:4129):"■■象山之阪级峻峭崚嶒。"此显然糅合二者为说。结合字形与甲骨文用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  相似文献   

4.
论词义类型     
从语义学角度看,词既是一个意义单位,又是语句的基本蛄构单位。词是通过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不仅能标志某类事物。而且能指称某个具体事物。同时。词又在语言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表示说话人对某事物的看法、情感和态度等。对所表示的概念作了附加说明。了解词的语义类别及特点对于词汇的学习和运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有目共睹     
【说文解字】目,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就是画一只眼睛,初造的字作横写状,肖似人和动物的眼睛,目眶呈橄榄形,中央是圆形的珠眸。随着汉字字形变化,篆书里“目”的眼珠被拉直成线,圆形变成方形,整个眼眶由横向到竖向,变成了长方框。这样,原来象形的眼睛倒像是一架梯子或者书柜了!目,尽管不像眼睛的形状了,但是它的意义却没有改变。其基本意义:(1)表示人或动物的眼睛。如“有目共睹”“目不转睛”“目中无人”“目瞪口呆”等成语里都是表示眼睛的意思。(2)表示眼睛的功能——观看。如“目空一切”“目无全牛”“目无余子”等成语都是表示看的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对殷墟甲骨文已形成"六书"规律、文字起源的文献记载传说以及相关考古举证等三方面的分析论证,基本确认:甲骨象形文所象形的,至迟大概也应为大汶口或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原始社会生活,因而,它所象形之刑罚也大致应为这一时期的。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作为夏商"五刑"渊源的原始"五虐之刑"以及其他相关原始刑罚等。  相似文献   

7.
汉字表意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象形,汉字象形的方法很多。选取物象不同的取景角度表意;根据不同物象组合摆放的位置表意;借直接可象之形,表无法取象之意。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象形特点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由特定的物形简省转化为一般的代表形。二、部分汉字由象形经演变转化为会意。三、象形的特点逐渐弱化,形声的特点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刘婧 《考试周刊》2009,(31):34-35
“妻”字甲骨文作辨,或写作膀,从甲骨文字形看,“妻”字像女人总头发之形。 像女人的长头发,头发向上, 像人的手,字形表示女性的成人之礼。“妻”字正是用女子总头发之形这个具体的成年礼俗来表示男性配偶这个抽象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结合而成,其中声符主要是为形声字注音,有的声符同时具有示源作用;而形符则表示彩声字的意义范畴。这在今天已成为文字学的基本概念。一、形符表义范畴的基本内涵。表义范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就具体的形声字而言,其表义范畴的大小总是确定的,而这一确定过程则由其形符加以完成。换句话说,形符是通过其能指(形体结构、语音与所承载的意义信息)来表示形声字的所指。习惯上,人们把具有相同形符的形声字群称为“同类词”。许威汉先生指出:“以部首为义符的同类词,反映了逻辑为基础的概念意义聚合系统。”…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指事"是一种重要的造字方法,历来为汉字学者所重视。但是,由于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八字界说过于简单且纰漏较多,致使后人对"指事"的理解有颇多分歧。通过阐释检讨明儒赵撝谦《六书本义·指事论》并综合古今方家观点,我们发现,指事字既是对象形字字符资源的利用,又是对象形构形造字法的深化。指事字利用象形字形符象征某类物体的"能指"功能,通过添加特定的指示符号借以表达新的语义,在充分展现象形字潜在的能指性功能的基础上,使汉字的所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3-4):172-181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 writing systems are that they proceed from pictographic to ideographic to phonetic systems.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has remained essentially at the ideographic stage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nd there are definite reasons for it. Our primary responsibility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riting is to explain those reasons correctly.  相似文献   

14.
作为开放性的文学阅读,《野草》包孕着鲁迅精神中逾常的离乡背井情结,弥漫着鲁迅对现实世界藏器待时的层层怊怅,然而这样的阅读长久以来一直被道德理性控制着,敬畏使《野草》成为鲁迅的哲学基准。该文试图从流变性思想资源、悲郁性意象空间、阴影性整合思维三个角度探究《野草》的能指和所指都不是对号入座的现实片段,论证《野草》的黑暗意识所构筑的鲁迅特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从符号美学的角度上讲,李白的诗歌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意象符号系统,象的能指与意的所指粘合,是由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创作心境等主观因素而驱使的。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符号系统中存在着语言层面的能指势态,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组合运动,以及诗歌意象符号系统整体的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在刺激人的头脑时,会导致一个虚拟的文学形象世界在意识中建立,从而将自己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区别,开来。文学语言的这种独特功能与它的能指结构和意义所指结构、以及两者结合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肥胖是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神谕女士》的中心意象,女主人公琼先胖后瘦的过程是小说的叙事主线与焦点。事实上,琼的"增肥"与"减肥"两种行为的背后都隐含了心理与文化层面的寓意:"增肥"的实质是出于自我身份的危机感而来增加存在感;"减肥"则是西方主流审美观主导下的"自我消灭"。而琼成功减肥以后依然无法摆脱的"胖女人"幽灵,其实是她另一个自我的化身。这是阿特伍德"双胞胎"主题的又一次体现。  相似文献   

18.
教育强国已成为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学前教育的发展侧面与之呼应,未来国家兴衰,路在儿童脚下。《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并逐渐普及学前教育”,为实现《纲要》目标,学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洋为中用、比较反思、扬弃兼容、优先发展”是加速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