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6,(11):14-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特点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理论上有了定论,但如何实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不少老师来说,仍是个难题,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偏向就是明证。反思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每次失误的主要症结不在改革本身,而在人们认识的片面和肤浅,行为的过激和盲从。“矫枉过正”,“物极必反”,真理前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也许《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诀——寻求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突破。说得直白些,平衡就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形式化;说得哲理些,课程改革要进入关系范畴的研究,把握关系的和谐。鉴于上述思考,本刊将连续推出结合了作者的教学实际,着重谈如何把握课改平衡的八个基本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章熊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坚定探索者。其探索表现在:科学地认识语文课程,提出中学语文课具有综合性,但核心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科学地确认语文教学目标,在确定读写听说的教学目标方面有许多有益的探索;科学地建构语文能力培养体系,既有“名家名篇+科学训练”的总体构想,又有更为具体的技能训练体系;科学地考核语文教学效果,为我国语文考试探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其中对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的阐述,特别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四个基本理念指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性质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定论.但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6.
【评析】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推进,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训练似乎代表了旧理念、旧方法,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敢越“训练”一步,惟恐被视为落伍。其实,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并不违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不再是“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听讲——背诵——练习——再现”的学习方式,因为从语文发展的趋势看,它具有如下特点:(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它决定了教师必须从唱独角戏的主角向主导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下面着重从这些方面就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贯彻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应抓好以下工作: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依据班级特色,发扬优点,弥补缺陷;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依托兴趣小组,让学生获得自身语文素养必需的体验和感受;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12.
梁好 《语文知识》2016,(4):69-70
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职责是什么?语文教学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综合素养?这或许是许多语文教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专家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文教学理论,教师们并不感到陌生。然而,理论一旦与教育现实接轨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陛、目标的不确定性,依然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我曾写过一篇《小学语文课加强语言训练问题》,文章写了三个题目:语言训练和语言练习;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恰好在语文教育界就展开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随之受到批评。再后来语文课程标准公布,提出“语文实践”。近来大家又提出“语言训练”问题。就此问题,我再谈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4.
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材料和语文教学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语文材料和语文教学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左右手;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本质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左右脚;语文教师则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头部.教师素养的提高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第二,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语文课必须是通过语言的训练和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而思想感情的体会是附着在语言学习上的。  相似文献   

16.
致远方的你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一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二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作文教学及作文评价应遵循这一重要理念和评价建议,采用个性化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及其写作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简要的描述,存在以下几个逻辑关系:1.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材料的反映自然是多元化的;2.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多方面熏陶感染;3.因为课堂出现多元化的独特体验,所以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存在着纯工具训练的倾向,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忧虑。从世纪之交起步的语文课改,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强调人文教育,消除纯工具训练,这无疑是正确的。不料刚过几年,纯工具训练还未完全绝迹,脱离语文而强调人文的现象却赫然出现在大家面前。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沈荣 《云南教育》2005,(19):7-9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双基”教学是其中之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历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原《语文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这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可以说,以前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但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有了全新的提法,而语文技能的训练只在一处地方提及。于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些教师在操作层面产生了许多误区,较为极端的是削弱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言文字的训练若有若无,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延伸,重应试能力、轻实际水平,导致不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快乐语文活动”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