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泉之后还是小泉。”对于后小泉时代,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如此回答《中国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2.
清理三非人员不仅需要完善法规政策和部门之间的联防共治,背后的灰色中介问题同样亟需治理。全国人大审议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也将使三非治理有法可依5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对外宣称,将对在京的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外国人集中进行清理,此项行动为期100天。此举引起公众热议,舆论甚至将警方的此次行动与此前一周发生在北京街头的强奸案有关:5月8日晚,一名英籍男子在北京宣武门附近路边猥亵中国女孩,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几天之后,网络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物权法》1998年正式准备立法至今时间并不算长,但自从去年面向全国征求意见之后,似乎社会对此普遍比较迫切,能否说中国社会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一个大的变化,急需《物权法》出来?  相似文献   

4.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像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  相似文献   

5.
邬江  谷泉 《网络传播》2006,(10):46-47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2006年的网络,是个多事之年,“网络暴民”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网络暴力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份,在《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第47期《疯狂的养生》系列文章中,本刊记者曾以直面“刘太医”的形式揭露过当时尚未“出事”、正处于“事业巅峰”状态下的刘弘章父子。此后一年多时间,本刊数度接待了一些接受过“太医恩惠”者的来电和来访。令人吃惊的是,来访者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认识到上当受骗,却还在试图为“刘太医”做辩护,并希望本刊能够告诉他们,“太医”的理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简直是在主动要求继续上当受骗。现在。刘弘章被逮捕并接受了审判。对于那些稍微具备医学常识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4-14
6月11日,亚洲出版业协会在香港颁发了“2009年度卓越新闻奖”。《中国新闻周刊》的两篇报道分别获奖。这是继2007年后,《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华人杂志的杰出代表,再次在该项评奖中折桂。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安静的小镇,然而一年之内发生了两次暴恐事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色力布亚居住、追索两周多,不仅为了寻找暴恐分子在这个小镇精神异变的轨迹,还试图了解埋藏在这日常生活后的某种暴力的隐秘起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1,(31):69-69
最近出版的《新闻周刊》亚洲版说,许多世纪以来,妾在中国都代表着财富和地位。近年来社会变动的加速破坏了传统观念,也促使“二奶”流行。在中国的商界和官场,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学坏就有钱”。  相似文献   

10.
那场最终导致武汉选择退出的球赛过去一个月了,李玮锋如今仍在武汉光谷俱乐部的基地内和队友例行训练。俱乐部总经理徐志强时常会接到一些低级别联赛俱乐部和当地高校“打教学赛”的邀约,但没有正式比赛。这样的训练总让人觉得有些多余,队员们想得更多的是怎么保持好状态,以图来年找到下家。“我现在还要把和武汉这个赛季的合约履行完。”李玮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似文献   

11.
雷怀 《新闻世界》2008,(2):46-46
老布什有记日记的习惯——把他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倾诉在一台录音机上,然后再整理成日记。《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一书将于今年5月出版,而美国《新闻周刊》提前刊出了其中部分章节。让外界得以解读当时的“红色中国”给美国前总统布什、以及他的家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下面是布什日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2.
“7·5事件”带来的伤痛仍在继续——截至7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发稿,死者已经上升到184人,另有1680人受伤。同时,街头暴力给乌鲁木齐带来了恐慌,甚至有人打算离开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13.
李沅 《传媒观察》2007,(4):57-58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个挺“牛气”的目标——做新闻的终结者。意思就是,他们周刊做过的新闻别人就无法再做了。作为一名在政经类期刊工作的记者,我对这个提法很有共鸣。结合4年多来在金陵瞭望杂志社写过的稿件,我粗浅地谈谈对杂志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有关部门解释了改标的决策过程和原因:2008年元月30日,市规划局向市政府提交报告,提出政府投资项目的国际招标应当尊重专家评审意见。在没有特别因素的情况下,应以专家评选出的综合排名第一名作为实施方案。实际上,评审第一就必须中标,似乎只是这次换标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5·12"抗震救灾报道中,我国媒体一改以往面对灾难性事件时的作风,进行积极、公开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主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第39期封面报道"危言与变局"中,《蕾蕾的2030》中有这样一句话(第28页):"母亲当然不会去想,这些流动人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做着敬业的诠释。她所见的那些顽强而卑贱的人们……"作为一个农民工,"卑贱"刺痛了我的眼睛!你可以说我们"卑微",但不能说我们"卑贱"!  相似文献   

17.
"革新事业和现实的需要,要求我们进行真正的改革。"越南共产党中央宣传教育部,是越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具体工作的部门。7月上旬,越共中央宣教部副部长、同时兼任《越共电子报》总编的陶维括博士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书面采访,围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关注“第五代”音乐家,去关注更年轻的作曲家和中国现代音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香港就是那个给中国和英国示范他们该如何做的孩子"从最初的财政大臣,到后来的外交大臣、副首相,杰夫里·豪是撒切尔内阁中任职最长的大臣。1983年到1989年,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他是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英方主角之一。当他在英国议会大厦的咖啡厅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谈起往事,81岁的豪勋爵(他更喜欢别人这么称呼他)仍然思路敏捷,措辞坦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6,(36):44-47
继200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之后,《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将推出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活动启动论坛上,媒体界、法律界及企业界代表围绕“舆论监督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理性、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