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的图象"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不管是物理单科试卷,还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许多试卷中都有以"波的图象"为题材的题目,下面结合高考试题例析之.  相似文献   

2.
"新定义"类试题在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一条例题的解析,指出"新定义"类试题在"变"中也有"不变"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探索高考试题的产生规律,分别从以概念为"源"、以最常见的数学公式定理为"源"、"类比"是最好的试题"源"三个方面寻求能够活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的数学试题"理想源"。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试题是指题目所给的条件不充分或所得结果不唯一这类试题.这类题目有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法"进行.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高考语文试题在继承传统高考语文试题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着两个方面的明确发展:一、阅读文本和题目,人文内涵的包容更加丰厚;二、写作题目更平实,鼓励考生自主写作更明确.这两方面的变化,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笔者综合分析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将"整式的加减"这一章的主要考点归类,与同学们共赏.以下例题均选自近年各地中考题,其中部分题目略有改动.  相似文献   

7.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发给真理".正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的:"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能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调研了2009年全国人民各地中考试题中与"低碳"有关的题目,并对典型例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一题多答、采意给分、新观点加分的开放性试题,简称"开放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也证明"开放题"有着广阔的前景,倍受人们关注,值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熊安 《广东教育》2002,(1):73-73
相传古时名医扁鹊首创"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就是通过看病人的面色、舌苔,听病人说话的声音,问病人自己的感觉以及按病人的脉搏等对病人进行诊治.联系到体育教学,"望、闻、问、切"有时确是成功的体育课的必循之路,它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效率.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四字"教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以来,为了顺应课改要求,一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定义新的内容,要求学生读懂题目,并根据题目引入新的内容解题的新题型--"新定义型"试题便应运而生.为了让大家对"新定义型"题目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就两个"新定义型"题目进行探究,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运动型"几何试题已成为各地中考试卷中的一类热点题型,这类试题通常是将给定的点(线或面)按某种方式沿直线(曲线)运动变化,要求考生去探索得到相应的结论,同时给予证明或说明理由.这类试题有利于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培养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与实验能力竞赛复赛,很多试题涉及科学、技术、社会(STS)等内容,现对该部分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内容、能力方法及其教育内涵等方面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有关科学性错误,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些切中肯綮的批评意见.对第一大项第2小题中"伶牙利齿"一词的写法,批评者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伶牙利齿"即"伶牙俐齿",二者可以并用.然而,余闻老师(命题者)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陆续发表文章,予以反驳:认为"伶牙利齿"与"伶牙俐齿"不可并用,"伶牙利齿"的"利"系错别字.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不可小觑,涉及到语言规范、考试原则以及母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数学交流"试题是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一种新样式.它的特征是给出几名学生通过数学交流来表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同时,要求应试者参与讨论,并把自己的观点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数理化》2007,(11):61-61
2007年全国各地中招考试数学、物理、化学三科试题共有344道题,分值1293.5分,与《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刊登的题目"巧合".其中,有33道题目完全相同,分值为93.5分.基本相同的有311道,分值为1200分.为迎接2008年中考,  相似文献   

18.
1998年高考试题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用了宗璞的《抱秋》一文,命题者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否定副词有两个,即"没(有)"和"不",这两个词都表示否定,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两个词一定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对立性,如果两个词没有区别,能自由互换,就完全可以舍弃一个,只保留一个,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和"没(有)"的区别.为了行文方便,文章中所有的"没有"都简写为"没".  相似文献   

20.
李明 《中学教与学》2005,(11):15-16
将导体制成圆形接入电路,在进行电路计算时,就要适当结合"圆"的有关知识.这类题目的难度不大,但新颖别致,易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使电路计算问题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