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从历史辩证法的视角去认识自然界、理解自然科学与科学实验,强调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的干预,认为正是这种干预才使自然科学具有意义,但他却牺牲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即唯物主义;布哈林却相反,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对自然的镜像式反映,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强调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放弃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在科学观上两人都没能很好地处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关系,二者处于对立之中,这种对立对当代科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自然、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它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构成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两者有机结合、和谐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的研究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这两条路线平行进行,都不倾向于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以至于有关法律意识的研究陷入困境。其根源在于我们否认法律意识具有客观性特征。重新认识哲学中的主客观二性,探讨法律意识也具有客观性的特征,是理清法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将法律意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摆脱研究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而科学的客观性有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在肯定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之后,从七个方面为科学客观性做了辩护.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8.
传意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五个必然的要素和两个或然的要素。以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为例,诗意不论多么深奥,也必须用语言去裁负,主观的意境蕴藏在客观的词义中。语教师讲诗,做的是传意的工作。诗的教学也要讲究传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way in which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RE) teachers articulate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ey experience both in school and with their peers as they navigate their way through thei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The paper offers a uniqu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of the three discourses of faith identity, emerg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a performative teacher training contex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ndertaken with 184 student RE teachers across three universities. It became clear that all students interpreted the Standards and policy guidelines ambiguously, as being value-laden or value-free. The idea of the ‘good teacher’ as someone who was, by very definition, neutral and objective immediately made the faith position of students problematic. This is a key point in relation to the notion of performativity and education and the disproportionate impact it made on Christian students. It appeared as though many Christian students were concerned to stress that although their faith was personally important for them it was not something that contributed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good teacher’.  相似文献   

10.
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礼貌的产生在于交互,而情态在礼貌产生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情态的概念、情态的分类、情态动词表示的间接性与礼貌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情态和礼貌密切相连,看上去甚至是一种某个情态表达式的形式显性化程度和它表示的情态类型与它传达的礼貌程度之间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哲学领域最基本和重要的概念之一。价值既具有主体性和绝对性,又具有客体性和相对性。价值主体性主要基于善的本体存在与道德理性的绝对性。随着自然主义思想和经济理性的兴起,价值的客体性与相对性日益彰显,主要表现为:价值总是需要在人类生活和历史中展现,工具性价值以满足人的主体需求为前提。价值主体性与客体性并存使其历史得以统一,两方面相辅相成。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价值可以划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关系问题,是价值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厘清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出发,扼要地探讨了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礼貌的产生在于交互,而情态在礼貌产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该文对情态的概念、情态的分类、情态动词表示的间接性与礼貌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情态和礼貌密切相连,它们看上去甚至是一种某个情态表达式的形式显性化程度和它表示的情态类型与它传达的礼貌程度之间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接续词「~にくい.やすい」构成符合形容词的用法在日语学习中不是难点,但是在日常应用中确实出现率极高的一个表达。此表达语义上简单易懂,然后如何正确地使用于客观或是主观的描述,以及与相关的类似表达的区别使用,却并非易事。本文从以上几点着手,归纳总结接续词「~にくい.やすい」的用法以及与相近表达在用法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真理是客观的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一提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它歪曲了真理的本质 ,造成真理问题的模糊不清和诸多理论上的矛盾。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其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17.
师资培训教学过程是一个特定的互动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包括了师生间的辩证互动和学员之间的水平互补运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内在矛盾是构成其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动力 ,也是教学过程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It has become almost commonplace to recognise that teaching is an embodied practice. Most analyses of teaching as embodied practice focus on the embodied nature of the teacher as subject. Here, we use Butler's concept of performativity to analyse the reiterated acts that are intelligible as—performatively constitute—teaching, rather of the teacher as subject. We suggest that this simultaneously helps explain the persistence of teaching as a narrow repertoire of actions recognisable as ‘teaching’, and the policing of conformity to teaching thus embodied. However, like performatively accomplished subjectivity, this repertoire is unstable and ambiguous, and thus open to change and disruption. Moreover, teacher subjectivities may lead them to mobilise these possibilities of disruption.  相似文献   

19.
本首先界定影响学术自由的三个主要因素:学术主体的主体性约束、学术活动的客体性约束和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学术自由空间特征及品质特性产生的影响。阐明要营造高品质的学术自由需要三个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战”(Sc ience W ar)最本质的冲突,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及其带来的矛盾。分裂的根源在于它们的研究者们的“傲慢与偏见”,消除偏见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双方共同努力去进行沟通,去真正了解对方。鉴于以上原因,笔者针对我国学界对女性主义关于科学与性别的研究的误解甚至是曲解,介绍了女性主义的科学观,指出女性主义对科学与性别的批判并不是对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理性的彻底否定,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造成破坏作用,而是为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科学领域提供一种平衡的影响,使科学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