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2,(11):28-28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的首要属性是时新,因此,“新闻纸”对消息、通讯等新闻有新鲜的要求,新闻评论亦同理,同样应该鲜活。鲜活,是新闻评论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读者对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需求。提起新闻评论,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性。评论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它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意见和主张,从道理上说服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2.
刻意求新,首先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每天的报纸都有评论,而且不止是一篇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是很困难的。倘若真有这样的报纸,每天的评论都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那么,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也就成灾了,读者反而无所适从。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并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的政策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是一贯的。这就给新闻评论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既要刻意求新,又不可能“日日新”,或者说,要在明知不可能“日日新”的情  相似文献   

3.
刻意求新,首先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每天的报纸都有评论,而且不止是一篇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是很困难的。倘若真有这样的报纸,每天的评论都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那么,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也就成灾了,读者反而无所适从。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并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的政策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是一贯的。这就给新闻评论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既要刻意求新,又不可能“日日新”,或者说,要在明知不可能“日日新”的情况下,每天写出新意来。不承认新闻评论工作者面前有这样一道难题,很难说是懂得了评论工作者的甘苦。事实上,很多评论题目是需要反复去写的。不但节日评论是每年必写的,就是整党、宣传共产主义理想,纠正不正之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等等经常性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他物,尤加倍焉。”同戏曲一样,新闻评论写作也应求新。在新闻评论中提出求新的命题,好象没有必要。因为新闻评论的论题是由新近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构成,新的问题包含着新的本质,将其发掘出来,加以评论,作品自然会内容新,主意新。其实,新闻评论写作的现状并不尽然。生活不断发生新变化,有的评论却姗姗来迟,总比生活“慢三拍;”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城市晚报对文化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消减,大量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其他实用类民生资讯,在数量、篇幅、版面等压缩了文化新闻的空间。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逐渐遭到冷落,主要还是文化新闻自身缺乏创新的缘故。且看一些城市晚报的文化新闻,有的将“娱乐”、“星闻”资讯作为主要卖点,缺乏地方特色与品位;有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读起来像“温吞水”。读者对文化新闻需求的口味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文化新闻档次、重创晚报“文化品牌”,让这些文化新闻像其他许多主流新闻类别和资讯一样,广受读者的欢迎呢?从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市报对新闻评论工作已引起了广泛重视。首先摆进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大多数地市报的领导动手写评论,有的地市委领导也撰写、修改、审批重要评论文章;其次是培养了一支思想敏锐、写作水平较高的评论写作队伍;第三是近年来各地市报登载了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讲得深,与实际联系紧,颇受读者欢迎的评论文章。但是,纵观各地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报纸,特别是一些新办不久的地市报,新闻评论仍然没有在舆论引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位置摆得不正,把新闻评论当成“搭头”、“配角”;有的评论没有抓住群众思想上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道理浅薄,理论深度不够;还有的不能平等待人,往往“以势压人”,等等。因此,认真对待当前地市报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是各地市报办好报纸、充分发挥评论在舆论导向中前锋作用的当务之急。怎样加强新闻评论的写作?笔者认为主要应抓好  相似文献   

7.
此文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其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字:新,巧,硬,活。先说新吧。新闻资新,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离读者越近越好。本文第一段的“新闻电头”,时间就是当日:“今天上午,广东揭阳市井都镇下南村姚慈贤大妈家门D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文中的“今天”是8月30日,就是说,稿子在事件发生的当天就完成了采、写、发三道工序。这样,赶在8月31日军报头版发表的这一消息,就是鲜活的独家新闻了。再说巧吧。天下2大,无“巧”不有。然而,粗心的作者往往忽略它,只有细心的作者才能凭“慧眼”捕捉住这个“巧…  相似文献   

8.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9.
如何判断评论是否侵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1987年上海出现新中国第一起新闻官司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起新闻官司,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报道失实引起的,另外一部分案件主要是围绕着肖像权、隐私权而展开诉讼的。近几年来,一种比较新型的案件也开始出现,这类案件争论的焦点不是报道是否失实,也不是是否牵涉隐私或者是肖像权,它的争论集中在“评论是否公正”上,比如著名的“马桥词典”案,案件的焦点就是几位评论家对《马桥词典》这部小说所做的评论是否公正。 新闻媒体刊登的报道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性的,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一类是评论性的,告…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经过广泛的读者调查,潜心研究读者需求后,自2000年3月20日起开展了“鲜活新闻竞赛”活动。记者、编辑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采写了大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报道,大大提高了党报新闻的鲜活性。事实证明,党报增强新闻改革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是完全能够让鲜活新闻在版面上唱主角的。潜心研究受众需求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的读者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一是读者心理更加趋向务实,他们希望媒体提供更多富有现实感、时代感的报道;二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增强,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三是在生活多元化和…  相似文献   

11.
评述性新闻,有的叫加注新闻。它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或中间,用另一种口吻明显地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批注。这种评论、分析或批注,类似电影中的旁白,给人以引导或启迪的作用。写这种新闻,不完全用事实说话,而是利用各种事实来发表议论,表明看法。这样说,有的同志会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议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肩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有些消息只告诉读者新发生或新发现的某某事实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用事  相似文献   

12.
时效性是新闻评论的标签之一,也是评论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有人片面理解了这一概念,如有的媒体公开提出新闻评论的时效下限,即过了两三天的事情就不再评,评得再好也不发,而且提出了评论与新闻要实现“零距离”的观点。其实“快”只是新闻评论时效性一个方面的表现,而且只是一种外化的时间标志,并不是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本质,“评得恰到好处”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时间加效益”才是新闻评论的综合衡量指标,也就是说,评论与新闻之间应该是“零+1”距离。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是要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告诉给读者。农村新闻报道,也就是要把农村中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告诉读者。可是我们的农村稿件却和这个要求不尽符合,往往告诉读者的不是最近发生的新事,而是已经过了时或者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农村新闻不新”这种状况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亮出“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开报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新闻的世界展现出万木争荣的新生态。仅从新闻的分类看,在按传统习惯命名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的身旁,蓦地生长出一茬接一茬的“新品种”,着实是摇曳多姿,生机盎然。 雨后春笋般的“新品种”,鲜活灵动,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突出报道层面,有的着眼采编手段,有的强调新闻特质,有的追求内在韵味,构成了新闻多元繁复的万千气象。 “新品种”自然有种种不足,甚至命名缺乏科学性,你想说有的是故弄玄虚或牵强附会都不无道理。但“体无常规、言无常宗”,这种命名也具备“符号学”的意义,旨在标示一种新闻创新的指向,也方便读者选择和切入。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02,(5)
新世纪初,《宝鸡日报》率先在 头版推出新闻专栏——“昨日直击”,迅速博得读者厚爱,成为该报的一大亮点,并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品评2002年新作,笔者认为,该栏目既融晚报之长,又扬党报之威;既发扬了鲜活丰富平易近人的原有特色,又平添了新锐热辣强劲互动的崭新品质,日益彰显出可读可信可亲可敬的名牌本色。在地市报面临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它的成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可信:图文并重,鲜活纪实。 新闻贵在鲜活,“昨日直击”,最显著的个性正是鲜活。它只发昨日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信息     
新闻界通常都把报纸上带电头的新闻作品叫作“消息”。这是很确切的。读者从这种形式的作品中,主要是想得到新消息,从而受教益。不过,现在有些“本报讯”、“××社电(或讯)”,号称消息,却不能给人提供什么新消息。说“新闻不象新闻”,指的就是这个吧? 目前“信息”一词很盛行。经济、科技界不消说,各行各业都叫得很响了。新闻界也有的同志提出:要用“信息”的观点来认识和鉴别新闻。这样做,对原有的那个高度概括的新闻定义,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为不少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报道了,但其中信息量很少,满足不了读者对消息的要求。眼下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意见最多,也最大,都主张“大大压缩”。实际上,大家讨厌的不是“会议新闻”,讨厌的是这种新闻中多的是“官样文章”,少的是新情况、新观点、新问题:总之,是缺乏读者欲知和应知的信息。经济新闻对广大读者来说,本来应该是最富有吸引力和“接近性”的,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19.
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如烹调方法不当,吃起来也并不鲜嫩,这就是“鲜鱼得有鲜做法”的道理。写新闻也是这样,只是材料新鲜不够,还要有鲜活的笔法。鲜活新闻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新闻事实新鲜得──水灵灵,新闻写法活泼得──扑楞楞。这里,且不说如何选用新鲜的新闻事实,只谈谈怎样用鲜活的笔法写出鲜活新闻的几点粗浅看法。首先,要有个鲜活的标题。如今的年轻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可谓绞尽脑汁,生怕孩子的名字与别入重了,或者落了俗套,不够响亮等等。可是,我们有些作者对给新闻起名字却马马虎虎,不大在乎…  相似文献   

20.
王坚 《网络传播》2004,(8):41-42
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观点。新闻评论正是体现观点的重要形式。新闻告诉人们“是什么”,而评论则告诉人们“为什么”。只有重视并搞好新闻评论,新闻网站方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受众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新闻网站在发展网上新闻评论时应该遵循何种规律、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