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2,(10):34-35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是一篇新闻精品。其主要特色如下:一、它是一篇独家新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借用这句话来说明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的最  相似文献   

2.
3.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是一篇独特而亮丽的新闻精品。其主要特  相似文献   

4.
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摄影作品<上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形象冲击力,征服了所有参评的资深评委,成为唯一一幅获得满票(49票)的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5.
郭小良 《青年记者》2016,(23):70-71
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是习近平同志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2015年,由江西卫视和萍乡县广播电视台共同创作的《寒酸的县委办不寒酸的民生》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件视角独特、主题鲜明,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佳作.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作品《中国大豆还有“戏”》,并非命题作文,而是拣来的新闻。该文作者经济日报农村部记者向清凯受朋友之邀,参加一个有关期货的研讨会。当时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触类旁通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达吾提·阿西木探亲记>是200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我曾反反复复地拜读过这篇新闻佳作.最近,当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我被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共和国总理对达吾提·阿西木无限关爱的亲情所鼓舞、所感染.  相似文献   

9.
“人生一世间,壮士多悲心”,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并为之奋斗至死不渝的,采写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正是郭秀明这种让生命充满了悲悯,充满了分量、充满了意义的激情激励我们,写下了这篇长篇通讯。我是在郭秀明遗体告别仪式后的第三个晚上,经过几天的采访、思考、通宵未眠,一夜写出了这篇长篇通讯的。写到激动的时候,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稿件写出了,发表了,还意外地得到了如此高的荣誉,说实话,这并不仅是我们作者的功劳,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党组织多年培养的结果,是郭秀明用生命谱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8,(1):100-101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青藏铁路建成这一题材有多家新闻媒体的众多记者采写,惟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实属难得可贵.这篇佳作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13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刊登了题为《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的评论,该文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报纸评论一等奖。金融危机下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这篇评论谈论的就是金融危  相似文献   

12.
呼唤感恩的回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篇作品的广播传播,无疑起到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张龙 《声屏世界》2006,(12):31-32
题记:《地震灾区第一夜》这篇报道破除了一般灾害性报道的套路,报道中没有出现领导,焦点紧紧对准灾区的40万百姓。报道以一夜时间为纵轴,交织5个现场,不仅信息、主题表达到位,又体现出记者高度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水平。2005年11月26日8点49分,江西省九江市的瑞昌市、九江县发生5.7级地震,这百年一遇的震灾使四十多万灾民在一瞬间无家可归。江西电视台地震灾区第一夜》这篇报道就是用多视角记录地震之后受灾严重的瑞昌市、九江县第一个晚上的真实状况。这篇报道很快被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十几家媒体采用,并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唯…  相似文献   

14.
唐代张彦远说:“顾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相似文献   

15.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6.
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喜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如何将党的政策、理念准确地传达好、宣传好?如何才能做到"上下"满意?如何对这一重大题材进行创新报道?这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的重点和难点。《湖北日报》独辟蹊径,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  相似文献   

18.
9月底在京揭晓的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喜获一等奖。从2003年6月1日9时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当日,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自这天始,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要知道,有了135米,三峡工程才能实现通航和发电,三峡工程的效益才开始显现。无疑,2003年6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是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湖北日报的8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通力合作,巧用简讯挑大梁,以独特的组合方式,将历史“镜头”定格;整个报道形式新颖、精巧,文字简…  相似文献   

19.
当下广播新闻专题化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广播新闻的新闻性反而被冲淡了。《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这篇消息能够在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关键就在于其突出了新闻性。  相似文献   

20.
唐代张彦远说:"顾恺之一…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 ‘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