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2.
彭朝丞 《新闻界》2002,(6):56-57
与同行论及新闻评论,几乎没有不说难写的;而写国际评论又能引来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那就更难上几分。《两种历史观的较量》这篇国际评论,在人民日报上刊发后,得到各方认同,今年,它在第7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又荣获一等奖。这就不能不叫人品味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包括国际评论在内的国际报道,从来就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越来越重视国际报道,它已成为读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实,无论哪个国家,都应当及…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当过记者做过编辑,采写、编发过的稿件可谓不少,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在市、省和全国获过奖。我有着和新闻界同行一样的经历,每一篇稿件特别是获奖作品的背后,都倾注了不少心血。实践使我领悟到,没有平时的苦心钻研、认真采访、精心撰写,就不会有丰硕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新闻评论才算是好评论?中国古代文论家把一切说理文字的高下归之于有无识见,有识见则自成高格,无识见则没有高格。其实,这一标准是可以推及到新闻评论的。署名评论要写得棒,必须道出个人的识见;官方评论要写得好,必须道出官方的识见。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言论一等奖的《“台独”即意味战争》,如果说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它道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对“台独”的识见———“台独”即意味战争。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纸全文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  相似文献   

5.
《当代传播》2011,(5):44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保全研究员编著的《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两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收入了1980-1987年"全国好新闻奖"评论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6篇;收入了1-19  相似文献   

6.
与同行论及新闻评论,几乎没有不说难写的;写异国他乡之事的国际评论,又能引来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那就更得难上几分.<两种历史观的较量>(下页附作品)这篇国际评论,在人民日报(2001年3月2日,第三版)上刊发后,得到各方认同,它在第7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就不能不叫人品味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王清熙 《新闻界》2004,(6):85-86
新闻评论在报纸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它针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提出看法、发表议论,是报纸的指导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徐兆荣同志大作出版,希望我写些介绍的文字。评论写作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案例,兆荣的专著已有详尽论述,如网在纲、似裘掣领,不需我饶舌。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体会,权当导读。评论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评论写作的一般原理并不复杂。从创作流程看,不外是选题、结构、表达;从评论要素看,也不外是论点、论据、论证。这些在大学新闻系教材里都有规范论列。难度在于,将新闻评论学理论转化为写作实践,就会发现,选题新颖、结构紧凑、表达精确,并非易事。这也正是非专业评论作者不擅长此道的原因。依我的体会,评论这种极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以来,我撰写的评论,少说也有七八百篇。但若问最得意的是哪一篇,我还是选择发表在宁波日报上的《胡干清何以能胡干?》。这篇评论发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有十几位读者来信揭发他们那里在“农转非”问题上“胡干”的情况。该文后被评为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半月谈》总编辑闵凡路在谈到评论的写作时,列举了十条忌讳: ——忌“空”:评论最忌空大。方方面面都论到什么也讲不透。  相似文献   

11.
任何文章都需要一个“抓人”的标题,“题好一半文”。广播评论也一样,一则鲜活而又妥贴的标题能给人理趣、情趣,吸引听众往下听,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一般化的、毫无个性特点的标题则很难提起听众的精神,甚至倒了听众的胃口。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先生新著《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今年7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执笔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从作者写作初衷来说,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主要是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抓“难点”,二是善取“类型”。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旗帜,既要有所感而发,又要有所为而评,既要有新闻性,更要有指导性。只有抓住人所关心、众所牵心的普遍性问题,敢于就国计民生、大政方针方面选题立论,评论才能高屋建瓴,片言立要。但重大问题往往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新闻报道的“难点”。从此立论,具有显著性,但也容易缺乏新闻性,流于老生常谈。所以,许多一题一论或一事一议的评论,喜欢避其“难”而取其“易”,小角度,小题材,敲边鼓,绕圈子,其结果往往得之“新巧”,失之“厚重”。《“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以下简称《香》文)却挑  相似文献   

15.
拙作署名评论文章《船长的耻辱》发表于 2000年 1月 23日《深圳商报》 B1版。这篇文章获得了 2000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   回顾这篇评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总结写作经验,进行理论性归纳和探讨,对于我来说,是有新的启迪作用的。   临近 1999年底,接近 2000年到来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这是人们集体跨越的一个千年数字,这是个难得的数字,加上各种渲染,全人类都沉浸在跨世纪的兴奋、神秘的期待中。各种新闻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发生着、被报道着。然而,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有一个事件,却冲破了正…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喜欢刮风,一旦刮起风来,看事情,想问题,往往绝对化,不科学。就以医疗保健来说,报刊上、电视中曾经介绍了不少“好办法”。“小小银针能冶百病”,曾经赢得许多人的信任;“鸡血疗法”健体延年,也  相似文献   

17.
"身份证系列评论"是作者关于身份证的系列评论文章。回顾这组评论的写作,作者认为"于无新处出新闻",具体表现在:多思出新闻,心里有百姓就有新闻,长期积累出新闻,与时俱进出新闻。  相似文献   

18.
《联合报》的评论员文章《抓住机遇打好“京九”这张牌》,是获得1996年第三届“山东青年新闻奖”报刊评论类二等奖的作品。这篇评论较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新闻报道是主体,是基础;新闻评论是旗帜,是灵魂。它们虽然分工不同,前者主要报道事实,后是主要发表议论,但两者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发挥着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社会信息的巨大作用。由于体裁不同,新闻和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  相似文献   

19.
《“实力“救不了李登辉--评“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是《解放军报》批驳李登辉“两国论“4篇系列评论员文章的开篇,获1999年度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说起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我们不禁又回想起当时经历的那场与李登辉的严肃斗争。1999年夏天,李登辉公然抛出分裂祖国的“两国论“,惹得天怒人怨,全国各大报刊相继刊登批驳文章,《解放军报》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李登辉不要玩火》等重要评论。如果说第一轮次的批驳只是表明了我们捍卫祖国统一的鲜明立场的话,那么,怎样才能更深刻地揭露李登辉的反动本质,把这一斗争引向深入﹖“非深思格物,体道躬行,不能陈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我们觉得,李登辉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自以为羽翼丰满了,时机成熟了。具体地说,就是他自恃手中握有“四张牌“,可以为鼓吹“两国论“撑腰壮胆,即:军事实力、洋人支持、国际分裂逆流和所谓的“民意“。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海峡两岸人民真正认清“两国论“的实质,认识到搞分裂只有死路一条,就必须釜底抽薪,打掉其背后的这些支撑点。这个思路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后,我们本着明快、准确、有理、有力的原则,反复斟酌,最后将主...  相似文献   

20.
一 前年仲夏,我到伊犁师范学院采访,了解到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尹志礼的感人事迹。他是1958年北师大的毕业生。在毕业生大会上,他坚决要到祖国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干一辈子教师工作。这样的表态,在那个年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可贵而新鲜的是,他还表态:在今生的教师工作中,不请一天事假,不误一节课;今生不向组织提个人的任何要求。在尹志礼发出这铮铮誓言之后,迢迢万里,一头扎进了伊犁河谷,一干就是35年,近13000个日日夜夜。他在教育岗位上,硬是没请一天假,没误一节课,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他实现了自己35年前的崇高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