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编辑写书评     
我国出版界历来提倡和鼓励编辑写出评,把它看作是训练编辑素质、提高图书质量、扩大图书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确,编辑写书评有其优势,可以其独有的视角向读者与社会展示图书精华,扩大图书的社会效果,又有助于自身,很值得倡导。 一、编辑写书评的优势和作用 顾名思义,所谓编辑写书评,是指编辑对自己责编的图书写评论文章。它有别于贵编写编辑报告,又不同于社会上各界人士的书评。编辑写书评具有如下的优势和作用。 首先,从编辑报告与书评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3.
正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我喜欢读书评,也喜欢写书评。本着以文会友的原则,我写了这么多年的书评,批评了不少著作,我没有得罪什么人,而换来的是更亲切的友情。这样的一种做法,其实也是中国学术古已有之的传统,如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 ,有位朋友诚请笔者为人写个书评 ,我先是婉言谢绝 ,说自己人微言轻 ,没有什么名气 ,而且从没有为人写过书评 ,希望最好去找高人捉刀。再一听是为某个领导的著作写书评 ,心里更是惶恐。领导的著作、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规矩 ,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往往不太能够把握 ,怎敢信口雌黄 ,妄加评论呢?然而 ,这位朋友一再请求我留下书来 ,看看再说。接过书 ,只是觉得沉甸甸的 ,因为领袖们的书往往都比较厚重 ,领导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但一看到封面上的“来回想”三个字 ,便有了些诧异。虽然“求真、布理、探赜、臻美”八个字有些不伦不类 ,因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书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书评难写,难就难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碍于面子,有许多话不得不绕着弯子说或者干脆不说,如此则写出的书评便失却了锐气和风骨。好书评的诞生有时会让书评作者付出人际关系渐行渐疏、朋友越来越少的代价,所以书评在中国一直很难健康蓬勃地发展。网络书评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批评家们可以在网络面具下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方面保持了书评的独立品格,有利于提高书评质量;另一方面为书评作者赢得了较大的自由表述空间,更使书评走向大众,充分发挥其对读者和出版社的影响。网络书店、读书论坛、出版论坛的出现,为专业书评的传播提供了广…  相似文献   

6.
潘国彦 《中国编辑》2007,(1):76-78,81
书评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好的书评可以引领读者深入堂奥,领略书的精义,了解书内书外的故事,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不好的书评可能误导读者。一些作者往往请名家写书评,以推广图书。作者如何利用名家书评促销,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外国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想一举成名,于是把书寄给总统请他评介。出于礼貌,总统写了几句赞誉的话。作者马上在报上宣扬说,请看这本总统赞扬的书,于是这本书马上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尝到甜头之后,这个作者赶写了第二本书,又寄给总统请他评说。总统推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作者马上登报说,这是一本总统不感兴趣的书。读者对此又产生了一看究竟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高建同在《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六期《漫议书评的薄弱点》一文中说,目前的书评,学术气氛过浓,说明性太强,使书评始终绷紧面孔向读者,无法达到在图书和读者中架起桥梁的目的。因此需要在体例与文笔上来一次革命。它应在文学与艺术门类中寻找契合点。写书评时不妨在写作时掺入些情感因素,使其在形式上更加活泼多变,在感情上更与读者沟通。如,我们可以向广义的散文体看齐,多写些日记体书评、书信体书评、对话体书评,报告体书评、抒情体书评,简语书评、写意书评,答问式书评。这些变体书评,既可保持内容的学术性,又有散文体特有的亲切、活泼、自然、丰富多彩的形式特色。它糅进了作者的真实感情,便容易使读者接受,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说,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评书与读书明确书评的对象、品格、标准等等,无疑是为书评觅得坚实的支点。但并非有了支点就可解决一切问题,还要看如何具体进行书评,也就是如何写书评。这就是书评的方法问题。这也许是有志于写书评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责编与书评     
对责编写自己编辑图书的书评,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责编应该而且能够写好自己编辑图书的书评;后者,不提倡,认为责编不宜也不可能写好自己编辑图书的书评。我历来赞同前者的看法。下面就责编与书评问题谈二点肤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态度、质量和权威有两种不同的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太难了。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书,至少两遍;并且经过消化领会,然后才能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是对图书的议论,有书可据,毕竟不同于创作论文,又有什么困难可言呢。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或许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两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竟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书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1.
出版工作的发展,呼唤着书评事业的兴隆。然而,书评工作本身存在的“三难”,即写书评难,组织书评稿件难,发表书评文章难,则是书评的误区。走出误区,是书评工作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  相似文献   

13.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4.
报刊书评编辑对稿件的要求中,字数总是很重要的一点。现代报刊文章的世界性趋势,要求写短小精悍的文章,书评也不例外。但是小文章并不就是小品文。《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一期开辟“书评小品”栏目,我以为很有意义,又是十分重要的。小品文,通常是指散文中的一种体裁。它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有多样  相似文献   

15.
《独上红楼——九面来风说红学》,梁归智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不善于写书评,也不愿写书评,因为以个人之见来轻量妄议人家的著作,心里总觉不甚安然。可是这回要破例了——所因何故?就是既然见了《独上红楼》(“梁归智红学三书”之一)这本好书,不说几句话,向读者推荐,只顾独自欣赏,岂不也是一种“自私”的事情?做人治学,首  相似文献   

16.
书评是对图书的评论,没有图书就没有书评。图书是书评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书评工作的前提。选择什么样的图书来评。这是写书评的第一道工序。图书浩如烟海,收藏在图书馆的图书且不说,光是每年全世界出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来,多少写过一些书评或准书评的文章。以我愚见,书评至少可以有两类四种。一类是直接书评。一类是间接书评。直接书评是就书论书,一种是学术性的,一种是宣传性的或广告性的;间接书评是就书论己,所评之书只是背景、由头、切人点,目的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一种是论证自己的观点,一种是反驳他人的观点。写哪类的书评,大概取决于所评之书的内容与质量.评论者的偏好与境况。以本人而言,对质量有异议的,多是直接书评;对质量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18.
话说书评     
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职工读书活动的纵深发展,图书评论的重要性遂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关注。于是,“怎样写书评”就自然成了人们读书文化生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了。怎样书评?人们可以提出很多方法,谈出许多经验。然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定于一尊的写作秘诀吧。因此,还是应该鼓励大家在书评园地里来个因人而异的“百花齐放”。比如,工人写的书评,农民写的书评及学生写的书评,显然就同评论家、大学里的教师、教授、报刊的编辑写的书评不会是一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同一个要求吧。三十年代初,有人曾写信问鲁迅:作文的秘诀是什么?鲁迅1933年12月15日在《申报月刊》上用洛文的笔名写了一篇杂文,公开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认为,作文并无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骗人的障眼法。比如说,写文章一要朦胧,二要难懂。缩短句子,多用难字。写秦始皇焚书的故事,如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焚书”,还不算好文章,改成“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了,假若查找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爱读书,以至有“只要是印成铅字的,什么都读”之讥。如此爱读书,为书评提供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凡是报刊,几乎没有不开设书评版面的。报刊上揭载的面向一般读者的书评称作“新闻书评”,从中文的角度,似不妨理解为具有新闻性的书评。新近兴起的电视书评亦属于此类.总之,主要有别于发表在专业(包括文学)刊物上的书评。那类书评实质应划入论文范畴,不论深浅,大众是不要读的。报刊的书评大都是采用书评委员制度.“书评委员会”由担当记者和外聘评家组成。阵容偏重于教授,意在权威性,但一些教授的生硬文笔往往使书评愈发乏味。委员们两个星期聚会一次,圈定书目。图书是出版社献来的,也有担当记者从书店买来的。记者从中初选百余册,然后评家在三、四个小时里筛选出十几万册,每人拿一册回去写书评.在选书上随意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20.
继1999年访港之后,今年4月又得着了一次重访香港的机会。两次行旅尽管相隔6年,我却一直没有放弃对香港书林的关注,尤其是对香港书评的关切。因为1990年春,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昆明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书评理论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就是《台湾香港社会书评事业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