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10,(12):60-60
为进一步研究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区域实施对策,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与有效路径,交流各区域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与中央教科所《中国德育》杂志社于2010年12月5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联合举办了以“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为主题的“2010’浦东教育论坛”。  相似文献   

2.
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主义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它开始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关注公民能力的培养。以此为依据,并基于社会变迁的现实和发展趋向,本文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实施学校公民教育应当注重:建构以“个人-社会-国家”为轴心的教育目标模式,确定适合儿童发展各阶段的教育重点,设置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课程体系,营造公民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现代化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体认,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对他们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大学生德育,更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途径,面对现代大学德育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足,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不容忽视的内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重建班级公共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养成公共精神。具体途径是:更新教育目标,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转变教师角色,使其成为创建民主班级的先行者;完善班级生活,营造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存在"转型说"、"独立说"和"结合说"三种观点。公民教育应该从传统德育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而德育成为"纯粹培养人们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使得公民教育与德育在形态上彼此独立,在价值功能上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生成。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了公民的主体与权利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公共与私人道德意识等方面。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德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应该融合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培养学生个体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1月29日和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阐述了"中国梦",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呼吁现代公民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改变我国公民意识贫血症状态,同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对于推动中国梦以及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因此要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公民教育与德育进行比较研究,阐释了二者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二者的相同点与差异性,并根据当前形势提出将二者有机结合解决现代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9.
<正>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教育。当前,中学生普遍责任意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明白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从而关注国家、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学校教育是开展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中政治教师作为一线  相似文献   

10.
中学德育领域的延伸与深化:现代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对公民教育的研究尚停留在探讨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且没有在中小学中真正实施.根据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当今中国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提出将公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深化,并分析其缘由、内涵和实施步骤,探讨如何在学校德育领域将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以期能顺利推进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1.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下篇主要从课程设计思路、内容范围、实施建议三个方面明确《思品课标》与《96指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便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效推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九七回归之前,1996《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该文考察了《九六指引》的背景、内容及对它的相关评论,指出香港的公民教育应该在“两制”下寻求“一国”性,在“两制”的差异性之外寻求“一国”的共同性、统一性,应该将面向回归的短期目标与超越回归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应围绕香港基本法对公民的界定与权责要求来设定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戴群  熊秋菊 《上海教育》2012,(Z1):72-73
如何针对3~18岁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未来在家庭、社会、甚至世界上将承担起的角色责任进行有目标有步骤的培养?作为一所十五年制的学校,这是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办师生喜欢的学校,让师生共同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建青实验学校始终把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己管理、自主发展"的"三自"能力,培养具有"德行好、基础实、能力强、特长显、视野阔"的建青学子,作为育人目标。其中,"德行好、基础实"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强、特长显"是学生发展的重点,"视野阔"是学生发展的更高要求。建青位于长宁区古北国际社区。古北社区是上海外籍人士最集中、成熟的国际社区之一,汇聚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境外人士,并因此拥有了"小联合国"的美称。随着境外人士与中国社会交流的日趋频繁和深入,建青的外籍学生也日益增多。目前该校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00余名外籍学生,而且每年还会有外籍教师和交流生到来。这些都为我们的"世界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与文化教育资源。为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党在十七大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新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生态建设等能否顺利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都离不开而倚赖公民意识教育,成熟的公民意识是这一切的根本保障。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16.
徐苹 《中国教师》2014,(4):11-12
<正>近年来,"公民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毕竟,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目前,学校"公民教育"不仅在于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在于通过德育渗透、主题活动和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旨在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7.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10年11月7-8日,在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中国德育杂志社、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2010’校本德育创新论坛在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领导、专家、校长和学校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的实施必将引起学校教育的全面变革。其中.民主化的学校生活是公民教育得以开展并取得效果的重要前提保证。学校生活在民主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学生权利本位原则、普遍主义原则和程序正义原则。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应以学生自治作为当前学校生活民主化建设的重要出路,处理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庄兵 《学子》2013,(4):18
班级生命德育就是指班级里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公共事务、解决人际冲突、实现班级自治的活动教育。加强中学生生命德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构建整体性生命德育体系,调动学生的公民意识。构建班级生命德育的原则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班级生命德育建构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20.
公民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公民责任、民主意识、参与热情及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德育应当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其政策设计应当更多体现公民教育的道德立场,而不是一般道德教育的立场。道德教育既不能代替公民教育,同样也不能代替公民德育。严格地讲,公民德育是由公民教育所演生出的教育问题,而不是由一般德育演生出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