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了都江堰市西街历史街区空间变迁历程,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旅游影响都江堰西街历史街区空间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与再生产动力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都江堰西街街区空间的再生产既反映出权力、资本与日常生活语境下居民的抵抗,也形成了旅游影响下历史街区历史变迁与空间再生产的动力。揭示这种空间再生产的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其他城市历史街区在复兴与旅游发展过程中传承好历史文化记忆、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生产”概念,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物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互动,提出了总体性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观念。电影理论对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借用,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电影的空间,也就是把电影中呈现物的空间与呈现意义的空间置于一种辩证的关系之中,从总体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电影的模拟空间、象征空间以及意蕴空间,从而避免了对于电影空间概念使用的生吞活剥,为电影理论开辟出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黎庶乐 《教学与研究》2022,(11):132-139
空间与资本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学界探讨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以往的研究过分侧重于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做同质性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两者之间的异质性。从异质性研究视角出发,揭示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而梳理出两者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图景,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体系蕴藏了丰富而厚实的现代空间思想资源。然而要界定两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就必须回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前提与特定内涵中,进而阐明空间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界分。由此,依据空间生产理论的特定内涵,揭示两者至少在空间的话语形态、建构形式和权力架构三个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异质性,进而呈现一种不同于同质性研究的异质性空间话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藏旅游社区的田野调查研究其旅游生计方式,同时借助空间生产理论,对西藏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由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西藏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得到多元化方向发展。西藏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社区群众的参与,调研过程当中发现社区新的生产关系,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旅游社区的群众进行了访谈与调查,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旅游社区存在的现状,对西藏旅游发展的生产关系重组与建构提出几点意见,旨在推动西藏旅游社区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依照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早期电影放映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兼有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过程。而早期观影空间生产的三个层面分别为建筑空间的生产、观影空间形式的生产和观影符号的生产,它们分别对应着列斐伏尔论述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三个层面。早期中国电影院即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7.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学界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艺术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空间的形式是首要问题,人们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分类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定.空间的性质是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叙事学对此的认识主要反映在:空间是包含着社会内容和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实体;空间是充满活力和自身能动性的动态的、行动着的地点;空间包括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学界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艺术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空间的形式是首要问题,人们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分类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定.空间的性质是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叙事学对此的认识主要反映在:空间是包含着社会内容和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实体;空间是充满活力和自身能动性的动态的、行动着的地点;空间包括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人类新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当代中国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空间崛起的时代,这迫切需要人们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作为理论武器来观照这个时代。因此,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建构空间的生产这个概念成为时代的呼唤,尤其是从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界定空间生产成为空间崛起时代一切空间理论的轴心。  相似文献   

10.
空间是个体成长的"场域"。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社会,空间具有生产性。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不仅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而且具有自然和人文多重属性。儿童游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也不仅仅是与儿童相分离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研究空间转向的趋势下,应加强教育空间的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一向忽视对空间的研究,对空间概念尚无明确的、合理的解释,因此要么不用空间概念,要么随意使用。已有关于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的文献,对空间的解释依然是传统地理学主客二分的"物理空间"概念,忽视空间作为"关系社会"的研究,并且缺少"教育空间"研究。因此,儿童游戏空间作为教育空间,其研究应借鉴空间生产理论,给予"教育空间"观照。本研究基于社会空间和教育空间的理论探讨,尝试从学理上分析儿童游戏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关系,儿童与游戏空间的关系,儿童游戏与游戏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接着梳理儿童游戏空间的类型,最后以儿童幽默游戏空间分析来观照儿童游戏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文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本文以江阴文庙为例,运用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对古代中国教育空间的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庙作为一个教育空间,其物理空间的生产实践是在国家制度、权力意志、经济资本和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相关建筑物的命名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文庙空间有效地表征了儒家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并且通过官员谒庙、授业课试和定期祭祀等教化活动,文庙所表征的教育空间也得到了儒家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史为鉴,江阴文庙空间的生产也为现代教育空间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列斐伏尔以及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北迁的季节》的空间叙事艺术。萨利赫采用地质空间的对比手法来体现苏丹北方农村和大都市伦敦的差距和象征意义,叙述者和穆斯塔法所在的社会空间则注定了二者无法真正融入苏丹乡村的生活。萨利赫使用的"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以及"反复出现的空间意象"等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Henri Lefebvre suggested that social researchers engage in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rhythm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edagogy of appropriatio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body, as of spatial practice)’. Lefebvre’s spatial analysis has influenced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while the idea of ‘pedagogy’ has travelled beyond educatio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paper combines Lefebvre’s analytical trilogy of perceived, conceived and lived spaces with Bernstein’s ‘pedagogical device’ in an interrog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engages in a ‘rhythm analysis’ of the New Zealand Company’s ‘pedagogical appropriation’ of a group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into its ‘systematic colonisation scheme’. The temporal‐spatial rhythms of the labourers’ lives are accessible in nine surviving letters they wrote in Wellington and sent to Surrey between 1841 and 1844. By revealing how their bodies were ‘traversed by rhythms rather as the “ether” is traversed by waves’, we gain insight how bodies, space and the self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and constituted.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uilding Colleges for the Future (BCF) initiative (2008) which saw a wave of new-build Further Education (FE) colleges spring up across England in the final years of the New Labour government. It draws on qualitative data from a research study focusing on four new-build colleges in the West Midlands of England to theorise the BCF initiative. Using theory derived primarily from Lefebvre, the paper contextualises BCF within a frame of neoliberalisation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represented by the initiative with a research focus on two areas: pedagogy and ideology. The main findings are that these new-build colleg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spatial expressions of policy-makers and others’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terms, they also trumpet a ‘new lifestyle’ and a ‘new art of living’ for FE staff and students that is however, in tension with residual pedagogical practices and valu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despite being an expression of neoliberal abstract space, these new-builds can still be seen as providing a frame for alternativ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encounters with education which may subvert and outlast the processes of neoliberalisation that they appear to embody.  相似文献   

15.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本土生态治理的政治意涵提供了有益的概念工具和视角。本文首先整理了额济纳绿洲在工程实施之前呈现的不同空间意象,进一步展示了其获得生态空间属性的机制。本文认为,通过对"生态边疆"的强调,国家实现了建构绿洲生态空间、重构牧民生活空间的合法性,这得到了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等知识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室内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是人们起居、工作、学习、娱乐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对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对单一空间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根据空间类型的特性对空间进行转变或对其特性进行加强;对由多个单一空间组成的复合空间进行再创造时,我们除了运用这种方法外,还要将这些单一空间有顺序地排列起来形成空间的序列,并突出重点。我们还要关注再创造中的整体问题。这样才能将我们的空间改造得丰富多彩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types of lived spaces that emerged from exploring Emirati women learners’ spatial experi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By conducting an ethnographic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by utilizing Lefebvre’s triad of the perceived, conceived and lived space and rhythmanalysis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wo distinctive categories of the lived space emerged: ‘Hot’ and ‘Cold’ spaces, with their sub-categorizations. These emergent spaces reveal and reflect Emirati women learners’ spatial needs and experiences as manifested through their spatial appropriation and unique rhythms on campus. The findings also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Lefebvre’s abstract triad, specifically the lived space, and confirm how space is neither abstract nor static, but socially constructed, dynamic as well as culturally and contextually bound. The spatial focus of this study offers a novel way of thinking about women’s experiences and needs in higher education, thus extending the scholarly work on spatializ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时间与空间是英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卫·哈维在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莱布尼茨等的时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两个维度建构起自己的时空理论:一是从空间与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空间的属性,将时间与空间划分为绝对空间、相对时一空和关联时空;二是根据人们的实践活动将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两个时空维度的辩证张力所形成的“时空矩阵”体现了哈维的时空终极辩证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时间辩证法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