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徐霞客笔下的云南民俗及其对旅游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自然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资料翔实的民俗著作.在滇游日记中,徐霞客对云南的饮食、服饰、居住、岁时民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可为今天发展云南民俗旅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梁书恒 《考试周刊》2009,(37):29-30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霍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却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本文拟将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作以对比,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其差异的影响因素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古代服饰化具有很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说解字》中的 部、革部、糸部、衣部、履部汉字及相关字群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化的演变进程及其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宪益、霍克思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的对比可知,杨译主要采用直译,以保留原作的风貌,而霍译多采用意译,尽量以英美文化中能够接受的习惯和说法来代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是我国古代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的一部近100万字的巨著。近10余年众多学者从作者问题、创作时间问题等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虽然《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工作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考证工作上大家各执一词,尚需挖掘新的历史资料,使研究结果更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五个问题:(1)汉代服饰的研究现状。(2)汉代服饰的概念、内涵及特点。(3)汉代服饰考古资料的概念及特点。(4)服饰考古资料与汉代现实中服饰的关系。(5)汉代服饰的宏观与微观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建立补充了汉代服饰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服饰的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巨著。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为了解字说文,许慎还征引了大量的经传与史料以为佐证,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许慎之子许冲所谓  相似文献   

8.
胡三省,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倾毕生精力完成《资治通鉴音注》,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巨著。本文从文献学角度通过分析论证了该书的五个特点,表明了胡三省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古代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一直被人们不断地研究探讨。古代服饰根据颜色、材料或质地等特征,显示了不同着装的尊卑贵贱和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探索龙神的原始资料,除了古史的传说之外,作为信史目前以《周易》最为古老。《周易》简称《易》,是一部专讲筮法占卜的巨著,保留有大量商周时代与史前时期的宝贵资料,领头的“乾”卦,从龙开始叙述,是研究周代之前龙文化的基础,拙文试为之考辨,探索源流,以求正于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的大总结.蜀籍学人杨慎作为明代开考据之风气者,受到了四库馆臣精审之批评.指出其著述“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其学术“博洽冠一时”“只成杂学”.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杨慎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表彰其考据中强调“博学”与“博征”.通过梳理《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的评价,说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15.
岑参在嘉州逗留时间虽然不长,但其诗歌很有特色。其诗歌创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嘉州风物的歌吟、对故乡的遥念、对佛门归隐的向往,表现出诗人晚年的复杂心态。其诗作在嘉州的流布传承有序,对嘉州文学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沈守正的《诗经说通》是明代众多《诗经》学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诗经说通》中,沈守正采用了"通其滞义、归之合并"等解《诗》方法,以文学文艺之眼光解读《诗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晚明《诗》学发展的新特征。同时,由于时代等因素局限,沈守正在解《诗》时也难免存在不足和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而西方一直是有美有学。其实,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更替、时代推移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的。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优良传统,而且要借鉴全球的美学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做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沈曾植虽著有以论词为主的专著《菌阁琐谈》及其他若干论词文字,但在现代词学史上,仍属于波澜不惊甚至被尘封的人物。在厘清《菌阁琐谈》一书原貌及重编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推崇晚唐五代的香弱词风,追求"险丽"奇诡的审美趣味做了细致的分析;对其注重词体声情搭配并从音乐的角度探索词曲演变的规律的相关论说也做了充分肯定;梳理了其与常州派代表人物周济、刘熙载等人的词学渊源。鉴于沈曾植晚年与王国维的密切交往,分析沈曾植之词学思想,时以王国维为参照对象,由此反映出新旧词学交替之际,词学思想的汇合与分途之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出生于湘西凤凰的沈从文,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着独特的文风,在当时声誉鹊起,他在小说中用乡村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文明,文字优美,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撇开他小说的内容不说,单就他小说的结尾方法略谈看法.他小说的结尾主要采用了"煞尾"和"度尾"两种,根据题材的需要,秉承着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容,匠心独运地运用这些艺术技巧,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