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一次语文教学会上,有位老教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指导学生练毛笔字,他按横竖的笔画打了一张“影本”,文曰:“十干士堆……”于是,旁边就有人提醒他:“您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批判的,为什么不写‘诗词’和‘语录’呢?”他只好去请示党支部。支书回答说“您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什么样的‘影本’最便于学生练好毛笔字,就打什么‘影本’。”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在和一位老教师的座谈中听到这位老教师感叹地说了一段话:十多年前,我在教《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不知有多少孩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被课文中凝练的语言所感染熏陶。而今天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感觉到的却是学生的淡然和冷漠,更无一人落泪。最后老教师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快成了‘铁人’了。”  相似文献   

3.
教贵得法     
在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老师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老师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往往把“染”中的“九”写成“丸”,多写一点。如何教好这个染字呢?有这样三位老师,他们的教法确实是称得上独具匠心,耐人寻味。有一位老师教“染”字时,把“染”拆成三部分:水(氵)、木、九。“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水’呢?因为染色要用水;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木’呢?因为染料是植物;为什么‘染’字里面还有一个‘九’呢?因为在古代‘九’表示数量很多,这  相似文献   

4.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带好学生,四个字‘惑哄吓诈’”。当时的我哈哈大笑,这句话贬义太多啊!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越来越发现这句话反映出了处理学生问题时工作方法的复杂多变。“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该是“善变”的。  相似文献   

5.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老教师很有感触地说:“我当了几十年班主任,发现学生越来越难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感觉良好,同学之间互相瞧不起,有点特长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二是心理太脆弱,出了事,责任和错误都是别人的,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轻则哭天抢地,重则寻死觅活,从来就不愿静下心来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7.
一位有經驗的老教师說:要传授給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掌握‘一桶水’。”的确是这样,教师的任务是“傳道、授业、解惑”,通过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責任是极其重大的。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教师要把“傳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做好,就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場、观点和方法,而且要有丰富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书生     
许丽 《教书育人》2006,(1):51-51
作家池莉曾在一篇《新一代书生》中写到她女儿不知道司马光砸的那个缸是什么,而在这“新一代书生”笔下.也出现了老教师读不懂的东西了。我一直教的是一、二年级,虽然有时候小家伙们的嘴里也会蹦出“恐龙”“青蛙”之类的词语,但毕竟是在口头上,我并没太注意。没想到现在,这些网络论坛用语能跑到作文里面去。一次,到一个高年级办公室拿资料,几个老师正同着一本作业议论纷纷,我凑过去,看到这么一段:“周末‘GG’(哥哥)送给‘偶’(我)很多好‘东东’(东西),还带‘偶’到zOO(动物园)去‘^-^’(表示开心)……”难怪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师看了会不知所云了。  相似文献   

9.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教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这段话为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道路。怎样从“教”的此岸过渡到“不用教”的彼岸呢?——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  相似文献   

11.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所初中,我听着几位仅有几个月教龄的新教师聊着“为师”的感受。一位说:“蛮开心的,特别是当有些学生主动与我说话时,直觉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一位接着又说:“那些学生可喜欢我们了,只要他们知道双休日我们住在学校,即使不上课也会往学校跑,到我们的寝室来。”这时,有一位说了自己的另一番感受:“学生真的对我们这些新教师很好,可我不知道把握怎样一个度来回应她们。看看自己身边的‘老教师’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做的。如此‘亲密’下去,我还会有教师的威信和威严吗?”  相似文献   

12.
从“非此即彼”的思维困惑中走出来──谈校长多维视野的开拓黄云龙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位校长曾给《文汇报》写了一封信,反映自己在姓“教”还是姓“钱”思维线路上的仿惶与苦闷心情。他说:“校长应该姓‘教’还是姓‘钱’,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并不难回答。教育的本...  相似文献   

13.
‘教學做合一’的形成在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說:‘没有“教育即生活”的理論在前,决產生不出“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可見‘教學做合一’是脫胎於‘教育即生活’的。一九一九年,他首先發表了‘教學合一’一文,主張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一九二二年‘進一步主張: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但是教學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現’。到了一九二五年才‘直稱爲教學做合一’。一九二六年在‘中國師範教育建設論’中把‘教學做合一’的原理作了系統的叙述。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在曉莊,又作了進一步的叙述。到了一九三一年十月,在‘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一文中對於‘做’作了特別的說明。至此,‘教學做合一’的原理才算奠定了。與這有關係的還有‘行是知之始’和‘在勞力上勞心’的兩篇文章;這是‘教學做合一’的哲學基礎。(以上均見‘教學做合一討論集’的‘教學做合一’)  相似文献   

14.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15.
讲过多遍的课文,怎样才能“备”出新意来?日前听一位老教师的介绍,颇有收获。“只有把老课文当作新课文备,才能常备不懈,常备常新。”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有两段对话,分别有“王曰:‘何为者也?’”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句式相同,为什么一用“何”一用“曷”呢?以前讲课时,他只是笼统地解释“曷通何”,似乎也足以对付过去。最近备课时,他对此自问了几个  相似文献   

16.
在古诗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推敲词语,以吃透诗意,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人遣词造句的奥妙。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老师教《泊船瓜州》,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有位学生提出:“假如我是王安石,就把‘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改为‘圆月’。因为‘圆月’既说明月亮明亮,又象征诗人渴望全家的团圆。”听课者面面相觑,不免为执教者捏一把汗。可是这位老师安之若素,将“明”与“圆”  相似文献   

17.
有位年轻的“老教师”,尽管刚刚30岁出头,却已有十多年的教龄。有一次,他伤感地对我说:“像我这种年龄的教师已经‘没戏’唱了,转眼就过35岁,一过35岁,即转入中年教师的行列,再也无缘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教育人生就此平淡而过。”  相似文献   

18.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的教学主张。在同一文中,叶老还对什么叫“用不着教”作解释说:“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叶老的这一论述,给语文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指明了改革方向,展示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到学业质量,再到评价建议,三维联动,“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将“教—学—评”一致性写进“课标”,说明语文教学不再似是而非、语焉不详,也不容再用“人文性”“模糊性”等为无效教学辩护。这是“新课标”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0.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