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书·经籍志》录有"《婆罗门书》一卷",不明为何书。后人均推断此书为东汉时由西域传入,清人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归入佛书类,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归入小学类。音韵家据《隋志》称此书有"十四字能贯一切音",遂以为反切的开始运用与音义一类书的发生不先不后和梵文字母的传入同在东汉时代,《婆罗门书》成了中国反切起源于西来梵文的铁证。  相似文献   

2.
“以书养书”析《文汇读书周报》3月18日的“阿昌逛书市”专栏发表文章说,这些年学术著作以及一些高品位的书籍不易出版,因为这类书往往收不到经济效益,每出一种,出版社就要补贴很多。而拒出此类图书,出版社则无社会效益可言。于是只能靠出版形形色色的畅销书,以...  相似文献   

3.
《玉海》卷一二一所谓唐代中书省“直中书郎”,应为“直中书省”。“直中书省”源于东晋的“直西省”,南北朝皆有设任,主要以他官直中书省,掌诏诰。唐代的“直中书省”即中书省额外直官,与南北朝相比,其任命更具灵活性,主要职能由专掌诏命变为掌诏命或备顾问。唐太宗时最为多见,其后随着政治需求和职官设置的变化而逐渐减少,中唐之后便不再置。  相似文献   

4.
在山区,县级图书馆是广大读者求知求乐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图书馆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上级部门下拨经费有限,地方财政预算的购书经费甚微,加之馆藏图书每年流失颇大,“入不敷出”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图书馆因为经费困难,一年无法增补一本藏书的现状屡见不鲜,造成书籍残破老化,书册寥寥无几,读者愈来愈少,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知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发展能更好地引导实践.作为相关研究的基点,知识概念的明确显得急迫和重要.文章通过梳理汉语词"知识"的起源,在总结知识概念已有的四种认识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一个低限的知识概念,并通过与相关术语的甄别,使知识的概念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6.
从最近“出版发行、书评书讯”等有关报刊上众多的饱含着写书人辛酸之泪的文章来看,“以书代酬”、“作者包销”诚然是出版社为了生存、发展的竞争之术,但从长远看,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回忆历史,我国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如今文盲占有四分之一,曾经盛行的“文凭热”正在过时,“文化热”逐渐降温,“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读者的兴趣和购买力转到了一般消遣性书刊上,学术性越高的书买的人越少。一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知识分子写一部书,花费的心血越多,包销的数量越大。相反的,选编、辑录而成的通俗读物却使编者们无忧无愁,这样下去还有谁愿搞学术  相似文献   

7.
8.
近些年学界关于秦汉郎官制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如严耕望《秦汉郎吏制度考》,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等,这些著作对秦汉制度的研究都很深入,但同时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东汉官制独特性的关注。目前学术界通常都将东汉官制附于西汉官制的研究,认为东汉官制相对西汉官制来  相似文献   

9.
对"录遗",《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是:清代科举制度,凡生员参加科考,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录遗"。经过录遗即可参加乡试。《辞海》的解释与此相同,《辞源》、台湾版《中文大辞典》的解释也相近,特别是都众口一辞说"录遗"是"清代科举制度"。但是,这种解释却有不够严密、不够准确之处。说不够严密,就是虽把"录遗"的过程说清了,但对什么是"录遗",却并未确切说明。其实,在《辞源》注明"录遗"解释材料所出的《清会典事例》三三七《礼部·贡举》中,本有简明扼要的解释:"录送遗才科举。"这才是"录遗"一词的意思,辞书上的解释是"录遗"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歌谣传播是汉代舆论传播的重要形式,"举谣言"是歌谣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举谣言"含义的理解,历来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分歧。本文通过对"举谣言"各个因素的辨析认为,"举谣言"的基本含义是:每年下半年,州郡派员到所辖区域去考核官员,了解民情、民意。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派出人员要收集民间歌谣作为工作依据。岁末,州郡将所收集整理的包含大量歌谣的材料,汇报给中央政府。这些材料将作为评价奖惩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十年浩劫中,苦于没书看。今天,书多起来,又苦于不知从何看起。不但书评刊物不多见,关于书的消息也很零散,很稀罕。《读书》每期“品”上几种,《人民日报》偶尔介绍一两则。报上登广告,一是书太多了,登不胜登;二是那样要加重成本,划不来。在此情况下,我以为,过去常常采用的以书传书是个好办法。五四以后,书籍后面空页上登书的广告是常事。三十年代,巴金  相似文献   

12.
本刊第8期刊发了《“社刊工程”与刊号短缺》一文后,陆续接到一些来信、来电,也听到了一些反响。大家对期刊现实发展需要与管理政策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表示出极大的关注,有的业界人士在来信中批评当下社刊工程中“跑马圈地”倾向的同时,对如何扶持期刊业发展也提出了建议,比如,对“以书代刊”问  相似文献   

13.
“瑴”与“(■)”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瑴”音jue,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穀、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曰:“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音ku,意为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云:“(?),墼土也。”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塼》云:…  相似文献   

14.
《西游证道书》是清代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版本,其特有的版本信息对后世影响极大。文章对《西游证道书》中《丘长春真君传》和"唐僧出身"故事的源头文献进行考证辨析,同时揭示其编撰者"移花接木"的行为和动机,以期为《西游记》版本传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秀才科"被《新唐书·选举志》等典籍列为常选科目之首,是唐代科举重要科目之一,同时也是起伏甚大、变化较多且不易详明的科目之一。过去学者们对此多有考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有未达或可商者。笔者近年致力唐代试策研究,于唐代科举各科之试制及其变迁,稍有所及,兹就有关文献记载,略作考辨如下。未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6.
“以书代刊”的典型范例有山东画报社出版的《中国图片百年史》和高品位通俗读物《老照片》专辑,它们都曾引起过热烈的反响。特别是《老照片》几乎产生过轰动一时的效应。该书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另外,还有“以书代刊”的学术文集,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化研究》(第一辑),今年又有北京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7.
18.
李俊华 《兰台世界》2012,(16):79-80
在语言的接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成语,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时所传达的内容与它们本来所指有一些差别。这种情形在语言中较多地存在着,探索其间的演变轨迹对于汉语词汇学以及语用学等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以"梦笔生花"为例试作辨析,希望能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瑴”与“kū”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20.
“吃”书     
到绍兴参观鲁迅的“三味书屋”,总想议论一下那“三味”的含意,也便从中汲取教益。记得宋人李淑在《邯郸书目·序》中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通俗来说,就是经书味如肉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