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沈从文所构筑的艺术化边城世界魅力独特,影响深远。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她也是作家笔下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朦胧而又凄美,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相互交融的角度,探析天真善良淳朴爱情的苦痛、无奈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感悟湘西世界中至善至情至痛的爱情和人性。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尤三姐短暂的悲剧人生仅仅是宝黛爱情和大观园女儿们悲剧中的一段插曲。她用极富个性的聪慧、纯情与刚烈,以鲜血饲剑洗净那腐朽淫荡的上流社会所加以的污浊。她为情而变,为情而死的至美心灵的陨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中伦理道德的彻底崩溃和贵族子弟的极端的无耻堕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古诗词中的爱情和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剖析了至情至性、至刚至烈、至真至纯的女性情感特点,表现了中国女性可爱、可敬的情感品格.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圣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源头,有许多可比之处。其中的爱情诗,更是远古时代人类最淳朴、率真、美好情感的流露,对后世文化思想、爱情观念、文学艺术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比较,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在抒发爱情这份至纯至美情感上,东西方文化的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5.
《客至》以其质朴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友情和反思。分析诗中的隐含情感及这些情感所传达的“言外之意”,有助于深入探究杜甫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康德至善论及其与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作简要的综述。康德至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康德至善论与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需要基于对康德至善论作专门性的研究,通过康德至善论的发展来深入认识康德伦理学的内容与特征。康德伦理学的主题是至善作为终极价值体系的整合,康德的终极价值体系是一个以德性为核心的道德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汉末至建安时期,文体的繁富和辨体意识的薄弱造成了一些文体,如赞颂二体的混用。赞美或颂美是赞的后起之意,赞颂二体在形式和功用上的相近造成了它们的混同使用,但二者在文章篇幅、语言风格、内容和文体功能、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体现出的爱是自然的、自由的、归一的和美好的,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统一。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尤其是《诗经》中的《国风》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化史上,魏晋名士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演绎的魏晋风度,即使今天也深入人心。但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其审美本质,对人文的发展才有意义。文章拟从审美的角度,试就《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至性、至情和至真三个方面做以分析,力求揭示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化史上,魏晋名士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演绎的魏晋风度,即使今天也深入人心。但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其审美本质,对人文的发展才有意义。文章拟从审美的角度,试就《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至性、至情和至真三个方面做以分析,力求揭示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康德至善论是以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体系,而每一种至善都是其逻辑发展的一个环节:德性的纯化是动因和起点,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社会的理念是中间环节,道德化上帝是归宿,整体表现为从德性的纯化到上帝的道德化的展开历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自选代表作中的一篇,但有些地方存在着粗糙化、庸俗化的理解。在诗中,顾城建造了一个至美的世界,却表露出自己心灵的脆弱。关是诗人的全部,因而竭尽守护,但由于脆弱,诗人流露出恐慌和惧怕的情绪,二者的交织隐伏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3.
至和是发展的理想目标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至和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学校以"仁爱至和,笃行达慧"为核心理念与校训,构建了完整的理念体系。实践上,致力于实施至和学校管理,培养至和教师团队,建设至和课程体系,追求至和课堂教学,打造至和物质景观,营造至和家校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始终的目标,至善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政治是通向至善的路径。然而社会的差异普遍存在,每个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如果我们以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整个社会可分为强、中、弱三个阶层。那么强者应负扶危济困之责,中者应履热心公益之义,弱者应怀感恩社会之心。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这些爱情诗能够体现出一种健康、真挚、纯真的情感,诗的风格主要是率真和自然,通过唯美的诗句来表达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感。《诗经》中的爱情诗不是直接表达情感,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对情感的执着的追求,现在《诗经》已经成为我国诗歌领域中的一个至纯至美的爱情篇章。  相似文献   

16.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汉唐对此并无过多关注,而自唐韩愈引作经世思想之后,迅速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宋代周敦颐提出“纯粹至善”,二程也进一步有此感叹,认为“天理精微即为至善”,其后朱子总结“天理之极致为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常驻这种至善状态时,也就是最完美的人,他将至善从“纯粹至善”的价值观扩展到天理人欲,认为完美的人应该“存天理、去人欲”。他的两位弟子陈淳和黄榦继承了他的观点。黄榦认为人的本性纯粹至善,后天就是要通过学习并恢复本然天性。陈淳更加注重字义的辨析讨论,认为性善是圣人承天立极的指归。至善思想对宋明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后世中国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认为至善既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赋予了现代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使至塞上》的颔联在“背景—意义”和“语言—意义—背景”两种阐释模式下分别有抑郁和轻快两种不同的情感指向,指出支持“激愤抑郁”说的“背景—意义”阐释模式忽视了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可能存在的多重关系,“激愤抑郁”不是唯一答案,而支持“轻快”说的“语言—意义—背景”阐释模式,从艺术风格到时代背景再到创作心理,都确定了“单车”“征蓬”“归雁”的轻快、乐观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19.
“善”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探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西方至善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善”观念的两个特点:(1)它是个人主义的,或至少是以个人幸福和利益为根据的;(2)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通过间接的甚至往往是不善的和不幸福的手段来达到,手段和目的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20.
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臻”是“到达”之意,含“不断趋向、不断接近”之意,“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