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事实上,只有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才能培养出满足培养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文试图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合作全过程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重要专题,包括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校企全程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需要的政策法规支持等五个方面,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目前院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弊端,引入了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实施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长春工业大学依托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以3+1培养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工程化人才终身教育的"1433"模式;以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为基础,创建了"阶段进化模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学生工程实践为基础,重构了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调整了教学内容,并从组织、制度、师资、经费、基地等各方面构建了完善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进行有机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组织、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髓所在。通过聘请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为企业导师;通过面向企业提供订单式、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用集中与分散式相结合的企业培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创新能力大赛,探索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工程实践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创建电气工程专业“1+1”的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对比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工程环节薄弱、学校硬件匮乏、校企联合办学困难、高校自身管理问题等不足,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并且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完善现有“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提高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已有的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以天津城建大学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为例,研究卓越工程师背景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2+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大力提升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先进制造技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依据、建设措施(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体系、校外实习基地的课程建设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质量的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与实践了"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对其他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均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肖月 《学子》2014,(5):95-95
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工业院校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工业院校课程设计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全面探索。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积极开展多途径工程教育实践,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本文总结了计划实施以来的有效措施和经验,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从优化时间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和改革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对实施该计划的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点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各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卓越计划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十分重视卓越试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从选拔、培养、保障和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卓越计划师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我校(大连工业大学)作为第二批试点院校,针对"卓越计划"的几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加强领导、引进激励措施、加大经费投入以及打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改革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在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系列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对此项目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后续工作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得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应用型本科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应树立三个面向即"面向工程界,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湖北工业大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核心。合肥工业大学作为首批申请"卓越计划"并获得批准的61所试点大学之一,近年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了由科学化的目标定位与方案优化、工程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的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准工业化的校内工程训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工程专业认证和中外合作办学、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构成的"七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该校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积极推进"3+1"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工作,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改革,并帮助学生"走出去"到材料领域知名企业现场实践,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一些系列的培养组合方案,如企业实践、学科竞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大特点.从青海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出发,总...  相似文献   

17.
PLC控制技术理论与实践是针对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而开设的一门课。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和PLC课程的特点,依托现有的实践和实验平台,围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更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卓越计划"不仅要求卓越工程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是高水平的专家,更要求他们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成为所在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多年来一直得到美英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图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高度重视的这一重要专题,包括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L-A-R模式、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内学习、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外实践以及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教师选择等六个方面,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桥梁系教学培养为例,试图讨论和研究"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合作全过程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重要专题,着重关注"卓越计划"中企业在校企全程合作的意义和桥梁工程系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以及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桥梁工程系校企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安排到培养计划的实施,都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