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一位建桥工人,被推选当上了劳动模范,于是记者前来采访,请他谈谈在艰苦的条件下,怎样首先想到“四化”事业,不计较待遇,不计较报酬,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不久又来记者采访,请他谈谈怎样破除封建思想,正确认识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主动要一个孩子的;过些时候,又有一些记者相继  相似文献   

2.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3.
前面说到采访不要忘记带“眼睛”,这是就采访中不注意观察而言。其实,有许多采访仅注意观察是不够的。许多成功的采访说明,凡能到现场“看看”的,决不要只“问问”,而凡能亲自去“干干”的,一定要去体验体验。杰克·伦敦为了采访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曾打扮成美国水手住进了英国贫民棚。27岁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尼尔·亨利装成一个无家可归的游民,到底层人中生活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他破衣烂衫,在垃圾中找食物,卖过血,当过小工,做过乞  相似文献   

4.
干记者这一行已五个年头了,苦仅吃了不少,最艰苦的要算是去年夏天的一次采访。一九九三年六、七月,上高县境内连降暴雨,出现过三次洪峰,在第三次洪峰到来时,我们采访了重灾区泗溪乡良田村。这次采访经历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5.
凡采访过世界杯足球赛的记者都会认为,这是一个艰苦的旅程。要敢于吃苦,这也许是最明显的感受。回国后,同事见到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瘦了、黑了,像是掉了10多斤肉。但在这吃苦中,更多的还有难以忘怀的收获,如业务水平的提高、超越自我的快意,这些是一个体育记者应有的追求。此前,当了10年体育记者的我,除了采访过一些区域性的、单项的运动会,还采访过全运会、冬运会、亚运会、世界大运会、奥运会。而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第一次采访,虽然这是一个单项的体育赛事,但它的规模和影响力仅次于奥运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和挑…  相似文献   

6.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殚精竭  相似文献   

7.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8.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9.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1.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12.
我是五十年代的省报记者。记得那时我经常到农村采访,在工作中,尝过一些甜酸苦辣的滋味。最深刻的一次教训,是我在湖南醴陵县农村采访时,曾经为假象所迷惑,写过一篇“千斤乡”的报道。后来,我改变了工作方法,艰苦深入做调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4.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诈至今已整整20年。格桑旦增在回顾他20年记者生涯时,深有感触地说,只要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刻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记者。格桑旦增先后在电台驻日喀则、那曲、拉萨等记者站工作过,这段时间,是他与人民群众贴得最近的时期。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生活出新闻。他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厂矿、学校和部队。当时,记者站条件艰苦,每次外出采访,都是骑自行车或骑马。下到县或乡里,经常是坐大卡车的车厢板,晚上住帐篷、羊圈。在20年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藏的山…  相似文献   

16.
岁月匆匆。今年初,我结束了在美国的四年记者生活,回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回想这几年,既紧张艰苦,又充实难忘。在美国当记者,机遇多,挑战和考验也多。在那里,我采访过许多人,值得回忆的事情也不少。下面几段经历,是印象最深的。 长岛采访王嘉廉 出国长驻的人都说,回国之前特别忙。去年底,当我接到总社的调令准备回国时,也颇有同感。但我想,再忙也要去采访一个人,那就是美国联合电脑公司(简称CA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王嘉廉,他的英文名字叫Charles(查尔斯)。  相似文献   

17.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一名援藏记者,我与孔繁森有过许多次交往,并在他生前就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  相似文献   

18.
小小年纪,却有不寻常的记者生涯。一个轻松得一无所有的女中学生,没有正规的记者证,但已采访过许多名流。  相似文献   

19.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采访时,有时会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谈,这时记者要有能够使他(她)开口的方法和技巧。艾丰同志说过:“记者的谈话和发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诱发式、激发式、自发式。”笔者从采访中体会到,还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