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着、对立着的现象.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把事物描绘得更鲜明,把道理阐述得更明确,把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充分,文章家常常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使是非、善恶、美丑互相映衬,以臧否人物,明辨是非,分别善恶,褒贬美丑.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比手法.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五人墓碑记》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呢?一、作者恰当地确定了对比对象.颜佩伟等五  相似文献   

2.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对《五人墓碑记》中几处词句的解释略有不同,有的仍有疑点。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家。一、"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指何"社"?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都简单地解释为"应社",而人教社的教参在翻译该句时却将之译作"复社",到底是"应社"还是"复社"?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对比法入手,抓住文章中几组对比和几处设问的前后关联,体会作者行文构思的独具匠心之处。  相似文献   

4.
陆艳华 《语文天地》2013,(15):53-54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各类事物,才能有效地把握每一事物的本质。阅读课文要比较什么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课文本身、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就《五人墓碑记》这篇课文来看,可以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6.
师:今天学习一篇言。(板书题、作)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霍桑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作。作者笔下的白兰象征了美国梦永恒的破灭,也象征了美国梦永恒的寻找。整部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尤其是小说的三个高潮都巧妙地安排在示众台上,并且每次示众,四个人物都全部出场,每个形象都发生了鲜明的对比转折性变化。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对比,以及作品线索"A"字象征意义的分析,对霍桑对比手法的运用做了简单论证。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加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突出了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8.
创意说明《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体散文,全文以“义”为核心,采用叙议结合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中心。学习本文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旨。同时,应扫除文言文的语言障碍,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浯: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为张溥所作。作者为明末五位反抗暴政的老百姓作记旌表。死者激于义,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慷慨就义;作者不畏强豪,慷慨为文,赞良善、斥阉党、讥显贵,亦激于义。如今读来还有许多教益。张溥(1602——1640)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一生好学,名重一时,与同邑张采齐名,世称“娄东二张”。他于明熹宗天启末年发起组织“复社”,成为该社的杰出领袖。后被魏忠贤余党构陷,死于  相似文献   

10.
《五入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公元1602—1641年),明宋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他是爱国社团复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为人崇尚气节,富于正义感。在文学上,他针对明末文人空疏不学的弊病,主张为现实斗争服务,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明朝末年,大官僚、大地主和当权的宦官,专横暴虐,欺压人民。  相似文献   

11.
孟子谈颂诗,读书,主张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万章》)。后人将其发挥成理解文学作品灼一种基本方法。鲁迅先生揭示得最明白:“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讲读《五人墓碑记》,就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作者张溥(1602—1641),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从小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后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而后来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1628)以选贡生入都,两人名满  相似文献   

12.
作者张溥(1602~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是明末爱国的文学社团“应社”、“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为人崇尚气节,富于正义感,对于贵族阉党的特务统治深为不满,排击甚力。“复社”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结合,实质上是东林党人同阉党斗争的继续。他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即提倡古学为现实服务。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所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七录斋近集》、《诗经注疏大全合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等。本文选自《七录斋集》。  相似文献   

13.
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理解语意的能力。2.走进文本,通过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并赏析文章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把握并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难点:对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死价值观的理解。【教学方…  相似文献   

14.
一,谁为哀者?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谁是痛哭者?”将“为”作“是”解释,“者”作代诃。也可以理解为“谁为(之)痛哭?”将“为”作为介词,后省“之”。“之”代“他”,即周顺昌。根据上下文意,当时送行人数很多,以至哭声震动天地,面对这  相似文献   

15.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1中对张溥《五人墓碑记》一文的写作背景作了具体的介绍。但其中的许多表述却是对历史的遮蔽、讹误与粉饰,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距离,使原本不应成为问题的内容,给文本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实有辨正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一、一条不尽妥贴的注释课文第二自然段在写了一个月中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草野之无闻者“死而湮没不足道”之后写道 :“独五人之 ,何也?”课本对“何也”作了注释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下文‘亦曷故哉’笔法相同。”应该说 ,这一解说是未尽妥贴的 ,因为这里并非反问 ,而是疑问。作者用“何也” ,旨在引人深思 ,启发读者思考“独五人之”的原因 ,即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二、一种应予更正的提法多次运用对比的写法 ,是《五人墓碑记》的显著特点之一。一般认为该文用了三处对比 ,事实上 ,该文中的对比有四处 :第一处…  相似文献   

17.
《五人墓碑记》辨正二则湖南阮陵四中张永杨在备课过程中,这台发现《五人墓碑记》的某些碑文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列举辨正,以供教学参考。一、周公被逮,不在了卯,而在丙寅。史载,明末苏州市民的反阉暴动,缘周顺昌被捕而起。这件史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和正反对照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了解本文中词的活用情况,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二、自读指要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 1 慷慨得志之徒(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徒以吾两人在也( ) 郯子之徒( ) 徒见欺( )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敛赀财以送其行(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3 以旌其所为( ) 旌麾南指( ) 4 斯固百世之遇也(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哪些词属词类活用,哪些字属通假,并注明它们的用法和意  相似文献   

19.
【片断】嗟夫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州周公 ,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练习商榷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孙庭元《五人墓碑记》文后“思考和练习”的第四大题要求学生“从每组题中,选出一个词义不同于其他加点的词”(高二册《语文》317页),下设三个小题,与课本配套的高二册《教参》备有参考答案。经过仔细推敲,我们认为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