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是教育界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有人提倡这样的学习方法,有人提倡那样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尽一样的。我讲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所熟悉的一些人的经验. 一不要死记硬背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你学习了以后,如果不去考虑问题,不去思索问题,那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做,你会什么也学不到。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叫郑板桥.他的书法,画和诗都很有名,人称“三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知道古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人们称呼老师什么吗?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一节课,我们就以"夫子"和"弟子"相称.弟子们好!  相似文献   

3.
有一句五个字的成语,叫“三年不窥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汉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小时候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某地有个农家孩子,名叫山娃,因为家境贫穷无法上学读书,每天上山打柴,路过学堂时常偷听私塾老先生讲诗文。私塾老先生为了考考山娃,便指着房上的瓦出了句上联: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个问题,下面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讲什么?"讲什么"的问题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回答可以很简单:书里有什么就讲什么.这样考虑当然有对的一面,因为大纲和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又不完全是这样,到底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该略?怎样讲才能讲在点子上?1.要讲本质、讲思路、讲规律如果我们讲课仅仅是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解释通了,把例题的解法给学生说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先生     
汪惠玲 《生活教育》2011,(19):73-74
"不要再叫我爸爸了,我为有你这样的女儿感到羞耻!""败类,听见没有,别叫我爸爸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保护不好,你还能干什么?败老子的家!"……爸爸啊,爸爸,不让我叫您爸爸,那我该怎么称呼你呢?难道称您先生吗?爸爸,哦不,是先生一句又一句地对我怒吼着,他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一把把刀,一支支箭,一颗颗子弹直射入我的心脏。  相似文献   

7.
我的初恋     
<正>老爸决定送我上天主教私立小学,大概是因为听说去公立小学的东方孩子,常因为种族歧视而挨揍。这里的同学果然很友善,他们排成一行,跟我握手。"你叫什么名字?"一个同学问。我怔了一下,不懂他说的话,四周所有的同学居然大声问:"你叫什么名字?"我惊慌得愈加不知所措了,终于想起自己会的一句,低着头,小声说:"我不知道!"一下子,全安静了。接着整个教室笑成一团。老师赶忙挥手,把笑声压下去。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如何将学生从单一的记忆知识向理解知识转变,从依赖向独立转变,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这需要从传统的教学中摆脱出来.因为传统的化学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而事实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有个别教师认为只要课堂上讲懂,下来"跳入题海畅游"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只能叫背题.当你和学生交谈时,学生就会告诉你对于做过的题没问题,但一遇新题就无法解决.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点个人的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9.
上哲学课之初,如果叫学生谈对哲学的第一印象,他们往往会说哲学很难,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有的说哲学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觉得哲学枯燥乏味,离生活很遥远……哲学本身的普遍性、抽象的概念不容易“通俗化”,让学生感到头疼。在他们看来,哲学长着一张可怕的脸,她孤傲、冷冰冰,一句话:“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认同     
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叫“认同”,准确地讲,即为师生间的“情感认同”。 有人曾说:“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教师对于某些学生苦口婆心,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却不为所动,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关上了那道接受的阀门,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态度:我既然否定你这个人了,那么你说的什么我都不愿意听,不管有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把“讨论争辩”这一方式引入到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答疑。一方提出问题,另一方进行回答。回答不完整或有错误时,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补充加以纠正,以求得对问题的准确解答,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整篇课文内容是讲怎么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为什么题目却叫《赤壁之战》,而不用《火烧赤壁》呢?这时我便发动学生进行讨论两个题目的不同处是什么。经过热烈讨论之后,有的学生便答道:“因为火攻只是一种作战的方法,用‘火烧赤壁’只强调了‘火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Unit 1 1.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问句是一个特殊疑问句,我们通常把what/how/where/who等特殊疑问词放在句首,动词be放在主语(像此句中的your name)的前面。当你不知道某人叫什么名字时,常用What's your name?来询问对方。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存在以下问题:一些语文教师不敢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泛滥: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提问缺乏含金量: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朱丽华 《广西教育》2013,(37):8-8,16
在听课或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把小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到了高年级,他们却不爱举手了。出现这种变化,除了学生年龄增长带来的害羞心理因素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笔者对此展开了调查,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平时爱举手发言吗?如果不爱,原因是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你会举手?从反馈的情况看,高年级学生把举手当成一种负担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因为害怕。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的"不健康"现象,完全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我认为,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讲的都是书上内容,并且教师还把知识嚼烂了才喂给学生,只让他们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看书,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这是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离开老师寸步  相似文献   

16.
一××同志: 从你来信中,看到你对学生作文如何“精批细改”,还存在问题,因此感到苦恼。这封信,就和你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了,我曾听到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记得我也和某些教师谈过我的意见。以我的理解;在学生写的文章中,有些道理讲错了,或者讲得不完备,这是要“批”的,批的时候,主要说明为什么错?怎样才完备?因为这样的错误,是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教师给学生大改而特改,那末就等于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代替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学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谓“精”,我想,就是精细恰切的意思,譬如指出一个问题应当这样讲的,不要那样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小朋友,不一定都知道过去有一种学校叫“私塾”。这是旧时代的一种办学体制,由一个老师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课程都是比较单一的学古文。即或偶有学点珠算之类的课程,也不能算作主课。我的少年时代,就基本上是在这种私塾中度过的。我6岁开始进私塾,学的课本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要以识字为目的的启蒙读物。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啦,整天哇哇哇哇念,内容说的什么,老师都不讲,所以读起来非常枯燥。按老师的规定,你不仅要会念,还要会默写。今天教的课,明天早晨到校时就得先背诵、默写,…  相似文献   

18.
<正> 某杂志上有这样一则消息:有人出了一个给全世界学生回答的考题一“谈谈你对非洲粮食问题的看法”。结果是:美国的学生不知道何谓“非洲”;非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学生不懂什么叫“看法”。这则带有讽刺意味的幽默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弊端,那就是满堂灌,题海战术,从教材到教材,学生根本没有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更没有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课堂教学应倡导“始于问题,终于问  相似文献   

19.
记得有前辈说,过去读私塾,先生教古文(包括古诗),最习用的方法是吟诵。先生把那古文读得有滋有味,开讲也不过说,好哇,妙哇,或者说这儿好,那儿妙,并不明言他说好的古文好在什么地方,说妙的古文究竟妙在哪里。学生也就叽里哇啦地附和,好畦妙哇弄成一团。私塾先生的不讲明,或许是无须讲,或许是讲不出,这在如今的小  相似文献   

20.
一、易体感知明理.1.导入感知.如教《积极进取》时,我这样导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谁的名言?你从这句名言中感到郎平具有什么精神(积极进取)?板书课题.2.审题感知.读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叫积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进取,怎样做才能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思维直入重点,带着问题读文.3.感知课文.引导学生读课文(或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整体到部分了解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个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