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江性格的核心是忠、孝、仁、义。未上梁山之前的宋江,其理想就是成为忠孝双全之人。上梁山之后,宋江忠、孝、仁、义的性格,更被其张扬到了极致。然而,宋江最终在忠君与仁义的选择中,彻底地迷失了自我,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2008,(13):67-67
一个人神态的变化往往是在特殊事态的刺激下产生的,它始终和人物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成功的神态描写应该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材料,抓住最值得写的,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点、思想状况的神态来写。记叙文中进行适当的神态描写可以凸显人物的心理,然而很多学生却忽略了这点。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孝"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崇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学生,你对"孝"还有哪些看法,或者有过怎样记忆深刻的经历呢?请以"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自《呼啸山庄》作品问世以来,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就饱受争议,关于他的评论很多,但从他的成长经历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这个人物性格的成因则相对较少.文章结合希思克利夫的成长经历探讨其扭曲性格的形成因素,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必然性,最后探求其扭曲性格下善的残留及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郑庄公的性格,历来被视为奸诈、狠毒、虚伪,而笔者以为郑庄公的性格除了奸诈、狠毒、虚伪外,还有多谋善断、宽容忍让、自省孝母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6.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在周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有关礼制的记载中,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周代孝文化。养亲尊亲,善事父母;祭祀祖先,守孝三年;承志立身,光宗耀祖;孝、仁、忠相融合等,都是周代孝文化的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周代孝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是后世孝道发展的基础,不仅具有凝聚人心的向心力和感召力,而且具有和谐家庭、稳定社会的功能,并且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封王主要集中在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始封王分为宗室王和皇子王两类,但宗室王逐渐被遏制。东汉的绍封都出现在和帝以后,被绍封的诸侯国是因为没有子嗣、犯罪等。绍封王来源于被绍封者的父兄辈,或是宗室的其他支系,但要求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宗室王封地的范围远小于皇子王,皇子王之间封地的大小亦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皇子个人及其母亲的地位高低。章帝时对诸侯王衣食租税作出调整,封国广狭就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因诸侯王犯罪,始封国的地理位置或政策的调整还导致了徙封现象。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央政权对诸侯王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hel Foucault's corpus and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He argues that Foucault had a complex and changing relationship to psychoanalysis for two primary reasons: his own psychopatholog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expressed desire, and due to an ineluctable contradiction at the heart of psychoanalysis itself.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Foucault's personal and scholarly interest i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tracing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shift in his thought and work. He then argues that Foucault's critique of psychoanalysis can be extended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estern educated subject, and that Foucault ultimately resolved his personal dilemma in relation to psychoanalysis by rejecting the ‘will to knowledge’ and refusing the notion of a stable and fixed identity.  相似文献   

13.
((活动变人形》中所体现出的王蒙的审父意识,在某种层面上说隐含着时代内涵。他审视父亲时,有着明确的文化、社会批判意图,着力揭示盲目崇外与追求个性之间根本就无从关联,认为父亲用盲目、愚昧至极的方法去满足个性张扬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滑稽可笑的。他的这种“审父”绝非颠覆、怀疑和拒绝那么简单,而是进行了理智地审视、批判和重塑,试图找寻一种理想的父子模式。同时,他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审父不是为了逃亡,而是为漂泊的灵魂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14.
依据孟子、王国维、鲁迅的文学批评观点,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曹雪芹与天恩祖德”这一重大问题。结合曹雪芹遥远的家世、生活的背景、不凡的经历,尤其参照《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出确凿的结论:对于天恩祖德,曹雪芹一方面虔诚地对待之,热情地颂扬之;另一方面刻骨地痛恨之,百般地诅咒之。他对天恩祖德的态度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态度,就是他悔罪心理与叛逆思想的反映;表现这种矛盾态度,就是《红楼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此话用在诗词泰斗霍松林教授身上当之无愧。从师德角度可以看到霍先生的人格魅力:(一)爱国情怀;(二)坚持真理;(三)恪守职责;(四)宽容大度;(五)相濡以沫,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6.
I. A. Richards' psychological account of the poet's experience was central to his Th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He aimed to ‘rehabilitate’ English criticism through perspectives gained from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n psychology after the Great War. A chief source for this was the work of the neurophysiologist, C. S. Sherrington. The title of this piece refers to a remark made by Sherrington to the Russian physiologist, Ivan Pavlov: ‘the animal [a dog] seemed to me in a state of persecution best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a Christian martyr’. Paradoxically, Vygotsky retold the story within a critique of Pavlov's limiting accounts of human behaviour. Richards' pictur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et's experience—the balancing of conflicting impulses—also relied on an essentially reductive account of behaviour, in which the ‘extraordinary’ quality of the poet's experience is traceable to the workings of the brain and the nervous system. In contrast, Vygotsky offered a powerful picture of semiotically mediated consciousness, dependent on human agency and purpose. The story restores neglected Europe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to a ke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studies.  相似文献   

17.
考成法,是张居正在改革中主要的政治措施,也是其推动变革的权力来源。张居正以此为依据,在明王朝内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考成法在万历朝未能继续实施,张所推行的改革也因失去这一动力而停止。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将纠举六科的权力握在以自己为首的内阁手中,触碰到了万历帝的利益,考成法在张死后失去了万历的支持。张居正因考成法将大权揽在手上,使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始终对考成法加以抵制,同时其施行时间太短,未能成为明朝政治规则中的循例。张居正中年赫然病逝,之后的继任者不但无意继续推行考成法,反而成为它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18.
旷世殊荣:清代名臣张廷玉配享太庙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制时代,配享太庙是君主对臣下的最高褒奖形式,所以历来要求都十分严格。纵观有清一代配享诸臣,张廷玉作为仅有的汉族大臣十分引人瞩目,且其一生无亲历戎行、开疆扩土之功,是配享功臣中唯一的文臣。他能荣膺配享太庙之典,与其过人的才识、非凡的德行息息相关。同时,雍正皇帝对其工作的高度认可与赞许和不顾满汉成宪对其崇信异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成就了张廷玉如此的旷世殊荣。  相似文献   

19.
赫尔曼· 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叙述了主人公悉达多通过各种经历和体悟成为得道者的过程,即其人格发展渐趋完善的过程,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可以对此进行有效阐释.悉达多人格面具的形成可以分为婆罗门贵族青年和沙门僧两个阶段,他认识到世俗中的人格形象并非真我之后,运用各种体验来发掘自己人格中的未知面.其人格中的阿尼玛原型以梦中女人和情...  相似文献   

20.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在修正与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用客体关系的术语阐述了一种新的人格结构理论,即内心结构观。他指出,内心结构包含六个子成分,各成分通过压抑等机制彼此相互作用。他还将这些成分放到弗洛伊德心理地形和心理结构理论中加以考察,为理解人格结构提供了有用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