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标准,对联属于诗歌中的一种,因此也适用该翻译理论。《红楼梦》中的众多对联,既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又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水平。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对联的翻译要达到"三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文体,为什么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势头?本文主要从对联与"道"、对联与"鸣"方面加以探讨,并就对联的写作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一、身边对联俯首拾初感知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诗句",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对联"。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生:过年的时候,大门上贴过对联。师:嗯,那是专门为迎春而作的对联,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  相似文献   

5.
<正>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中,许多同学对其中的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红楼梦》里的对联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对联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瑰宝。究其原因,恐怕与其自身的实用价值与所传递的思想密切相关。在《红楼梦》中的创作,对联自身的实用价值与其所传递的思想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从而再一次地验证了对联作为"瑰宝"的独特艺术魅力。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对联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联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相似文献   

7.
文苑撷英     
<正>"东西南北"对联二则古人在对对联时,常常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嵌入联中,既显文采,又靠智慧,于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对联故事。下面就列举二则,与大家一起品鉴。刘凤浩巧对乾隆刘凤浩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探花。他考中探花后,乾隆皇帝当面试他的才学。乾隆皇帝出上  相似文献   

8.
古人在对对联时,常常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嵌入联中,既显文采,又有智慧,于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对联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山村小酒店饮酒。这家酒店的酒虽好,但没有好的下酒菜。朱元璋便随口吟出一联:"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不料酒店的老板娘却是个善于对对联的人,忙接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文化源远流长。对联及对联相关的文化更是流传之今,而且生生不息。语文教学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对于对联及对联文化,我们语文教师也应做相应的教学与引导。一、关于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从秦汉之前出现的对联雏形桃符,到五代十国出现的春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按其内容可以分为春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高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古典诗词,为学生接触对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联也是高考的宠儿,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关于对联的题目有增无减,新教材更是在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专门设立了《奇妙的对联》这个章节,这就对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对联的作用。因为适当地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很浓的人文性和很高的语言要求,对学生而言,对联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联的撰写》一课,充分利用如皋的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及练习的材料;同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的"现挂"艺术,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和层级,把对联知识和语言训练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着力实现"实中见趣、透中见活"。  相似文献   

13.
高卫华 《教育艺术》2020,(7):62-63+65
对联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5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90%不会区分上下联,50%不会贴对联……这种现状令人担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敢于创新。为此,我们课题组编印了《对联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进行了小学对联常识的教学和对联文化的教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展评获一等奖第一名,从中发现学生对对联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很高,不但积累了很多经典名联,还能自己创作对联。正如家长们说的那样:"孩子们在传承对联文化,做有根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张心虎 《考试周刊》2013,(18):15-16
本文以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翻译例子,略谈了"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是如何再现的,并指出对联的翻译首先要做到"意美",其次是"形美和音美"。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8,(Z8)
理发是一种古老的服务行业。在理发店的门上张贴对联亦源远流长。这些对联多紧扣行业特点巧妙构思,颇为有趣。有的对联或立意独到,寓意无穷,或一语双关,出奇制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一家理发店对联: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此联巧用双关语,将常用口语"头等大事"、"顶上功夫"嵌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个概念,当你接受并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弄清内涵,认同公众对这一概念约定俗成的理解.不能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抽换其内涵,变更其特质.这大概是一种并不深奥的道理.读2004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所载<教材中语言资源的开发>一文,读到崔琪老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而"开发"出来的16副对联,便有一种文学样式遭异化、传统文化被错位的感觉.对联之称作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协、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16副"对联",违反了对联写作的这些常规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一副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下文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18.
言志联品赏     
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作文, 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从对联中的"遍"尽"两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者专程登门"求教",他想请苏轼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现在给大家出一副对联……"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全家人正聚在一起看春晚,主持人董卿的话让我来了兴趣. "对联我也会!"我对爸爸吹牛说."那你说说你了解多少?"爸爸笑着问."我知道贴对联要从右往左贴.""哦?那你知道怎么对对联吗?"我摇摇头,这个我确实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最基本的知识吧."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两副出自学生笔下、也发自学生内心的对联:奇趣串珠串成精美作品美妙对课对出雅致对联副副妙联联联寄托老师希望颗颗彩珠珠珠饱含母校深情这两副对联精妙地概括了我校校本课程——"珠趣""对课"的独特魅力。自2007年以来,我校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学生个性特点,创造性地实施了"珠趣""对课"校本课程,打造出两张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不仅深化、发展了校本课程,还铸就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