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重大改革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在教学中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这只有因材施教原则落实才能实现.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材”,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品德、心理品质、意志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教”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实质上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教育,同时又能面向多数,抓好首尾两头,使学生在德、智、体、  相似文献   

2.
师生交往是大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和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一睢命是从”,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和建构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的品德内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白太伦 《课外阅读》2011,(11):373-373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人才,许多学校都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意识和理念,学生主体性地位日益提高,学生的积极极性和求知欲也日益加强。但如何才能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贯穿到教育实践中呢?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同的做法,班主任不只是一种称呼,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有时需要班主任穷尽一生的精力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在教育教学中就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一定规律和原则,进行有步骤的实施和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德育工作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灵魂 ,它关系到民族的振兴 ,国家的兴旺。作为小学德育教学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 ,如何适应当前课堂教育改革的形势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亟待我们共同研究的命题。  一、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德育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化”是指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活动化教学”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学…  相似文献   

5.
班级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单位。在班级工作中,要想建立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必须把传统德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转变为“学生中心、情境中心、活动中心”,教师是德育中的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品德形成的主体。因为品德形成不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机械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有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契机渗透德育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教师要有德育意识,要用真情来感染学生,要将德育与教学过程巧妙结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体验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所要坚持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其自身素质。2.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只照顾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应特别注意将德育中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  相似文献   

9.
对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透过德育过程的表象 ,我们不难发现 ,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 ,是学生个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对话过程。然而 ,现实中的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应顺乎受教育者的接受机理和内在需要 ,着力贯彻人本原则的精神 ,切实推动德育过程人性化。一、传统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缺失什么是德育 ?长期以来 ,许多传统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认为思想品德、人格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学生的道德面貌、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德育实效性差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学而不信、知而不行.颇与智育上的高分低能相似.学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却不具备判断各种社会现象及是非的能力;学习了法律知识却不具备应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学习了《规范》却不具备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的爱心.简言之.德育的“投入”和“产出”没有成正比,甚至近于零效应;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 我们认为.教育者必须在德育过程中.组织各类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引导学生乐意而积极地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影响,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以活动为中介的德育,具有如下作用:一、变静态为动态《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曾明晰指出:“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品德,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过去的德育影响,基本模式是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长篇道德说教,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外部教育活动.窒息了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1.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汪文刚 《班主任》2005,(12):11-11
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由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4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它们之间又存在各种矛盾关系.在学校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一对主要矛盾,就是教师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且不断地将教师(社会或学校)所要求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对于我们完成德育任务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的师生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英 《考试周刊》2010,(55):56-56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特有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接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师必须尽可能做到脱离黑板、脱离讲台、脱离粉笔。  相似文献   

14.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德性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自主构建的。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不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能吸收教育影响的主体,外部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形成其品德特性。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通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动,有...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有四大原则:“两全“原则,“两基“原则,“三分“原则,“主体性“原则.所谓“两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两基“就是打好基础,达到发展的基本要求;“三分“就是分段、分层、分类发展;“主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这四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德育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品德教学中,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创设现实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构建和谐、鲜活课堂,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主体积极参与——“有效”教学的基础 品德教学要走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才能使品德教学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也彰显出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追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取发展。一、情感陶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位于首位、是重中之重。“两课”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基本途径之一,邓小平曾讲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把全新的教育观念言传身教如“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到教学中,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两主体相互促动的统一体,它的两面分别写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既不是单方面的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单纯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自我学习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两端,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主体互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使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重点研究的课题。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实现“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总目标,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主动性原则。所谓的主动性原则,就是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强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投入,自主参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课堂教学中贯彻主动性原则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一)课堂教学强调主动性原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清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