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黎族民间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之于自身古老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也得益于民族之间尤其是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因此,黎族民间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现实存在。它充分显示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气质以及愿望和理想的表达,从而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观念变迁视角,梳理和探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岛黎族地区在经济、婚姻、服饰、宗教观念等方面的主要变化,本文认为这种变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保守性向进取性转变、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并对导致这种观念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身是海南黎族人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海南黎族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黎族人的文化是以文身的形式呈现并流传下来。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黎族人文身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黎族人以特定意义的文身图案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通过对海南黎族人的文身图案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文身现象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4.
槟榔文化是黎族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与槟榔相关的文化事项,首先梳理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槟榔种植和食用方法的记载,然后围绕黎族槟榔文化的表现形态展开论述,展现了黎族槟榔文化的深刻内涵,最后归纳黎族地区槟榔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因,为研究南方民族的物质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最紧缺的是高素质英语复合型人才。提高海南黎族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对海南的区域发展及本土文化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海南黎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探究新海南发展背景下黎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以期对海南黎族地区的英语教育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海南黎族族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有关海南黎族的族源,总的来说有三种意见,即南来说、北来说以及两源和多源说。海南黎族的主体渊源于岭南土著古越族的一支骆越。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她是海南岛最早的土著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以民族融合的形式先后吸收过汉族、壮族、回族、正马来人乃至矮黑人(Pygmy)等多民族和种族的因素,是个一源多流的融合体。在族源问题上,不存在南来、北来以及两源和多源。  相似文献   

7.
梅村地区是海南岛属"哈"方言的黎族聚居地,当地黎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积累、沉淀,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通过对梅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婚姻习俗和家庭生活习惯等状况,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黎族风俗习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省级建制经济特区,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边疆多民族聚居区。海南得改革风气之先,政策优惠、经济发达、文化开放。在经济特区背景下,黎、苗的族际交往互动具有新的特点,民族关系也呈现出新格局。了解特区背景下黎、苗两族的互动环境、互动场所、互动模式以及互动效果,是分析民族关系的现状和趋势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谐音作为一种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手段,与汉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研究和谐音对汉文化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就20年来有关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加以梳理和阐释,并指出其中尚需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聚焦黎族数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黎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很多简单而原始的数学知识,从数字及其运算、数的进制、度量衡、历法、几何等方面都体现出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历经近500年的繁衍生息,中国京族创造了灿烂的渔业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京族民族文化最鲜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海滨地域个性和鲜明的海洋少数民族特征。受区域多民族聚居、现代农业与渔业发展、旅游业发展、边贸互市交流等诸多环境生态和社会生态因素的影响,广西东兴京族各种生活场景中的饮食事像丰富多彩。近年来,东兴京族饮食文化资源面临着流失的危机,需实施政府主导下的整体保护、主动保护、开发保护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狩猎民族。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黎族主要的生计方式,狩猎则成为黎族重要的副业。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省政府开始施行生态保护工程,实行禁猎政策,对海南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加以保护,黎族的狩猎生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碰撞影响着黎族狩猎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3.
黎族研究,已进行了大半个世纪。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丈化等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的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与深化,如何做到承传与理论上的创新,如何做为一门学问———“黎族学”去进行研究,这是值得学术界重视和努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黎族传统织锦》一书,将其散落于世的艺术珍品集聚起来,形成新的篇章,它展示了600多张珍贵史料和五种方言族群的服锦特点,体现了对民族色彩文化的张扬以及美的创造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抒情长诗是黎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未曾被人关注.本文主要从完全没有故事情节,纯粹以抒情为主;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具有较为简单的故事梗概,整部是长诗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系列短歌的连缀等三个方面对黎族民间抒情长诗的类型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孙岿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5):99-102
消费一直是朝鲜族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劳务输出打破了原有社会体系的均衡,造成新的消费需求。“韩流”加速了外来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使朝鲜族消费的社会整合作用滞后于它的分化作用。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应该是由无意识变迁到有意识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应利用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杠杆”来指导和调节消费者的行为,促进消费者行为合理化,使其在社会整合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的 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民族间的交流与吸收。民族关系的友好与冲突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葺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