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宜宏 《物理教师》2010,31(8):20-20
在高中《物理》(选修加必修)第2册第58页,有一个“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所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较大,一般都不会组织学生去做.在原来的课本上是用音又做“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只能使少数学生绕着音叉转体验一下,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听不到声音的变化,只能听教师讲讲而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音叉和共鸣器的办法,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听到,体验声音的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2.
陈立学 《物理教师》2007,28(2):53-53
旧教材中用音叉演示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由于其原理遭到了质疑,故新教材介绍了另一种观察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57页),但该实验耗时费力,可操作性不强.是不是不能用音叉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了呢?教学中,我依然用音又及共鸣箱演示声音的干涉现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深学生对“频率相同”这一干涉条件的认识,我们用“气门筋”于示振音叉上,成功地演示了干涉现象。做法如下: 实验器材:两个示振音叉,两个橡皮锤,一根长约  相似文献   

4.
在物理教材中,介绍了用音叉做声波干涉实验,但这个实验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完成实验后可以听到声音忽大忽小,但它却不是由于声音的干涉引起的.不少同仁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我们现在可以在课堂中使用电脑演示、探究声波的干涉现象,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自已利用这个实验,对声波的干涉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一、用电脑作为信号发生器,产生标准的正弦声波COOLEDIT 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声频处理和编辑软件,它可以生成、播放和录制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并可以显示出声音的波形供我们进行研究,是声学研究和声频处理的得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音叉的共鸣实验采用了如图1所示装置,笔者在做该实验时,选用了多个标记相同频率的音叉两两进行实验,由于受制作工艺的影响,共振现象不明显,效果较好的其共鸣声也远小于原音叉的发声音,敲击音叉A后即使用手将其握住,也会因原声音在教室墙壁的反射滞留现象而影响学生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a.实验用具。音叉、麦克风、扩音器、喇叭、铁架台等。安装如图1所示。b.制作原理。在讲声波的干涉现象时,课本上说:我们围绕正在发声的音叉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这就是由于声波的干涉引起的。但是在课堂上很难做到,一是让学生走动,必然造成课堂的混乱和嘈杂,二是音叉的声音太小,稍离音叉远一些根本就听不到。为此,本人对这个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音叉固定在铁夹上,然后置于铁架台上,要求音叉随铁夹能绕铁架台上的铁杆自由旋转。麦克风可以放在铁杆上,也可取下绕音叉转。将扩音器调整至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7.
邵霖 《物理教师》2002,23(7):39-40
历来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都用音叉来演示声波的干涉现象 .由于这个实验正好是在水波的干涉实验之后 ,一些学生和教师很自然地把它和水波的干涉条件联系起来 ,研究音叉干涉的条件 ,由此出现了一些疑问和争议 .本刊也曾发表过有关文章 ,对音叉的干涉现象作了探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但我认为 ,疑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还需继续进行讨论 .那末 ,用音叉演示声波的干涉究竟有什么疑问呢 ?难道它演示的不是声波的干涉而只是音叉发声的方向性吗 ?1 疑问的提出疑问是在讨论音叉的双叉股发出的两列声波的相干条件和讨论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  相似文献   

8.
在讲声音的共鸣时,一般都要做音叉共振的演示实验。可是,在讲台上做这个实验时,后面几排的学生往往不易听清。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电化教学手段,用无线话筒和调频收录机来扩音,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取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使支持这两个音叉的两个箱子口彼此相对,把无线话筒C放在B音叉的箱子口旁边,在较  相似文献   

9.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需要做一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实验。教材和教参中都提出了用"音叉"这一器材来做这个实验。在教学这个实验之前,我们教研组的几名老师事先用音叉做了实验。结果是敲打音叉往水槽中插时,音叉激起的水花或  相似文献   

10.
《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们通过做物体发声的实验并讨论,推想出“声音是由物体根动产生的”。这个推想对不对呢?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先做音叉的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第 176页中关于《音叉的共鸣》演示实验 ,书中说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 ,相隔不远并排放在桌上 ,打击音叉A的叉股 ,使它发声。过一会儿 ,用手按住音叉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可以听到没有敲响的音叉B发出了声音。如果在音叉B的叉股上套上一个套管 ,改变音叉B的固有频率 ,重做上面的实验 ,就听不到音叉B发出的声音了”。在实验音叉共鸣时 ,声音太小 ,不能使全班同学听清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 ,我们利用光杠放大原理 ,进行了改进 ,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图所示 :A、B是音叉 …  相似文献   

12.
高中物理讲到声波的干涉时 ,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让音叉振动发声 ,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 ,它们产生的两列声波会互相叠加 ,围绕正在发生的音叉走一圈 ,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或者同学坐在教室不动 ,让振动着的音叉转动 ,也能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可是 ,用音叉做这个实验有两个缺点 ,一是音叉声音较小不能保证教室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听得清楚 ,二是音叉振动发声的时间较短 ,对声音忽强忽弱规律性感受还不深刻的时候 ,声音便渐渐地消失了。为了弥补这两点不足 ,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用录音机代替音叉来…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14.
一、固体传声 器材:一根铁管,长度以一尺以上为好:一只音叉(不带共鸣箱)。 实验:学生甲敲打音叉,把音叉下部紧靠在铁管的一头,学生乙手持铁管另一头,当乙听不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嗡嗡”声时,把铁管紧贴耳朵。这时,乙可以清楚地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其它固体材料如木尺、塑料尺、铜条、竹条等,都可做这个实验。 优点:1.能有效地控制发出声音的大小,发声时间长,避免了学生认为敲打铁管时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想法,使实验有充分说服力。2.一举两得,既说明了固体能传声,也说明了固体传声的本领比气体强。  相似文献   

15.
王志年 《物理教师》2003,24(3):30-30
1 传统的声音共鸣实验效果欠佳用如图 1所示装置做声音的共鸣实验时 ,两支频图 1率相同的音叉 (一般 440Hz)A、B分别固定于两只共鸣箱上 ,一般相距 1 0~ 1 5cm ,并排放于桌面上 ,敲击音叉A ,使其发声 ,过一会儿 ,用手按住A的叉股 ,使之停止发声 ,可听到B叉产生的微弱的共鸣声 ,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前排的学生才能听到 ,效果较差 .2 用单只共鸣箱做声音的共鸣实验( 1 )实验原理把 440Hz的共鸣箱内的空气柱作为研究对象 ,先使它以其“固有频率”振动起来 ,然后 ,再施以相同或不同的“受迫振动” ,如果先后两次相同的扰动使空气柱的振动加…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接近生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说理清晰,论证有力,但也还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还不尽完美。本文对声学部分几个演示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有一个演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实验(图1)。音叉的选择应是振动频率高,叉间间距大的音叉,课本上用“泡沫塑料球”,经我反复实验,发现以“小钢球”或“乒乓球”效果为最好。 2.在演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的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两音叉的固有频率必须完全相同,而且实验要求音叉振动能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实  相似文献   

17.
双臂音叉产生干涉现象探究浙江省诸暨县学勉中学魏致远几经修订的高中物理课本,直到最近人教社编的高中试验课本《物理》和高中物理读本,对“声波干涉”的演示实验都采用这样的表述:“音叉发声时,它的两个叉股是两个相同的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发生干涉,产生加强区...  相似文献   

18.
冷国华 《物理教师》2004,25(1):8-29
声波的干涉实验是说明波的干涉现象的一个重要例子,由于声波是纵波,因此做好这个实验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波的干涉.在物理教学中通常使用音叉来实现声波的干涉,但对该实验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效果的研究会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的缺陷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通常是这样来进行的:敲响音叉,围绕音叉走一圈,或音叉转动一圈,在此过程中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音叉声波干涉现象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发现振动的音叉发出四列相干波,在音叉周围产生四强四弱的干涉图像.  相似文献   

20.
《声音的产生》一课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几种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接下来的验证实验是教师演示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其一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其二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虽然这两则实验都会出现一定的现象,但要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醒目的观察还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两则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