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依赖心理,缺乏孝敬观念和关心别人的意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近年来,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让学生帮父母作家务,为爷爷奶奶洗脚、洗头、捶背,对父母说感谢的话,送爸爸妈妈节日贺卡等“亲情作业”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先从关心自己的长辈做起,进而关心他人,回报社会。目前,我校的“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这一潍坊市级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亲情作业——让爱伴孩子成长”的典型做法在中央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潍坊电视台、高密电视台等新闻节目中相继播出,并被省《山东少先队》、《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德育报》、《潍坊晚报》等多家报刊刊登,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因此被评为“山东省人文素质的培训与研究实验基地”、“山东省百项最佳‘五小’实践活动基地”、“潍坊市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山东省一直十分重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青岛、潍坊两市已经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做了有益探索,部分改革方案已经付诸实施。青岛市内四区和潍坊的高密市,是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两市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都已经出台,现对两市方案作一简要对比介绍。共同点归纳起来,两地在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的共同点主要有:1.改革考试命题内容和形式,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以《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既要重视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  相似文献   

3.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比比皆是“让每个学生都……”这样的典型句子,这充分体现了这位著名教育家对全体学生发展深深关切。作为办学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教育”。故此,山东省潍坊八中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5.
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改变,就不可能有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学科课程改革就可能步入新瓶装旧酒的覆辙。山东省高密市柏城中学刘德润老师带领其工作室成员,率先探索和实践时政点评课课型,其理论价值、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另Ⅱ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既遵循德育规律,又符合新课改要求,对于实现学科教学向生活回归,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形成德性定势与习惯,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范式。本刊将连续三期刊发他们的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采访对象简介侯宗凯,出生于1967年,山东省高密市人。1990年大学毕业即从教,先后任高密四中教师、高密二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潍坊市教科院院长等职。2016年任潍坊一中党委书记、校长至今。在高密四中工作期间,任语文教师。1993年担任高密四中语文ACT教学改革课题主要负责人,在李希贵校长指导下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变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学。  相似文献   

7.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自96年建校至今已走过10年的风雨历程,在校学生、幼儿已达2600余名。在这短暂而漫长的十年里,学校干部教师团结一致、密切协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又快又好谋发展,进位争先建强校”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努力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紧紧围绕“让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总体教育目标,以“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当群众敬佩的校长,办社会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先后被授予“潍坊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潍坊…  相似文献   

8.
【人物档案】苏静,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教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曾任青岛嘉峪关学校语文教师,2001年荣获青岛市新教师优质课比武一等奖第一名,其风格独特的“诗教”被《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被朱永新先生誉为“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年轻人”。曾赴全国30多个城市的大、中、小学进行“诗教”专题报告及教师、学生培训百余场,引起强烈反响,被潍坊教育学院、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近百万字,2004年末,第一本个人专著《麻辣学生酷老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改实验报告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门志爱高伟实验课题名称为: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朝着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尽...  相似文献   

10.
山东有个潍坊市。潍坊有个李希贵。十多年前,李希贵是极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十多年后的今天,李希贵成为闻名全国的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今年45岁的李希贵面庞清秀,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是浓浓的书生气。他最大的嗜好是读书思考,最大的乐趣是听课——虽然现在担当着800万人口的地级市——潍坊市教育局一把手的繁忙角色,但仍然不间断深入课堂听课,不过我们不能仅从李希贵的书生气来断定他的性格,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他在十多年时光里的四次突破。1990年底,李希贵被任命为高密市四中校长。当时这所高中是个什么状况呢?只需列举一例:1990年该校竟创造了只考取一名大学生的“奇迹”。李希贵以“永不屈服”为校训,从最敏感的人事制度入手对学校内部体制实施全方位“手术”。变化是如此的迅速:学校面貌生机勃勃,各项改革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当然老百姓最关心的高考升学率也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大幅攀升。1995年,李希贵任高密一中校长。此时一中同样境况不佳:社会不满,老百姓有怨言。李希贵在山东省首家推行了教师职务评聘分开和校长干部职级制改革。一时间,高密一中素质教育繁花似锦,被教育部领导称赞为“高中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典型”。1997年,李希贵担任了高密市教委主任。高密市最繁华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作品分析法”,就是指通过对学生作文、作业、练习、日记、书信等的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我班有个学生刘××在《我的愿望》一文中,竟然说自己的母亲是“偏心人”、“可恨的人”。读着这样的文章,我很吃惊。我觉得这个学生可能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中,有必要对其做进一  相似文献   

12.
石瑾娜 《中国德育》2012,(15):54-55
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人生观。我们(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把“共享阳光,分担风雨,健康成长,德润一生”作为育人新理念。“阳光德育”,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打造阳光育人环境、塑造阳光学生人格、锻造阳光教师素养、创造阳光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主题学习”犹如和煦的东风,吹拂着山东潍坊大地,催生着教育百花园中的蓓蕾们竞相怒放。怒放的花蕾中,不仅有孩子,还有教师、家长,他们一起在大量阅读、亲子阅读中成长着,蜕变着……。塑造一个全新的我(角色:教师)2011年9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我县已开展得如火如荼。那时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每天要求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一个单元,在第二天的课前一分钟演讲时交流本单元的读书收获。由于自己没有仔细阅读《丛书》,在点评学生发言时,我有时文不对题,甚至张冠李戴,非常尴尬。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学参考》2009,(22):F0004-F0004
巫文坚《普通中学初高中过渡英语教学之我见》、潘美琼《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覃世伟《教师课堂评价贵在“巧”》、廖水兰《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语言魅力》《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唐宗毅《课堂教学“忌”与“要”》、黄展图《以情动人,宽严结合,三位一体,全员参与》《让学生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智慧就在于如何把“传道”“受业”和“解惑”这三个方面落实在课堂之中。真正能把这三个方面做好,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我在阅读了刘良华教授《教师专业成长》一书后,很受启发,由此联想到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三个比喻。如果教师能发挥这三个方面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学将更有智慧。  相似文献   

16.
以《新青年》的创办、发展和影响为主线,通过铺陈若干历史细节,如袁世凯祭孑L,《青年》杂志封面,钱玄同、刘半农演双簧戏,刘半农改名,毛泽东、蒋介石阅读《新青年》,北大首开女禁等,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进而体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校长如何引导教师搞科研”是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近读刘卫锋老师发表的《“教研”不能演变成负担》(《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日第7版)文章,笔者深有感触。“教科研”演变成教师负担,问题出在了哪?问题出在校长对教师教科研“逼”得生硬。那么校长如何将教科研深化到教师的心灵,使之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呢?笔者认为校长要加强教师教科研的“五项修炼”。  相似文献   

18.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贵刊今年第二期刘伦斌、支玉恒两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下称《思》文),心中积语颇多,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在此直陈己见,与刘、支两位老师商讨。《思》文在揭示“带着问题读”的第一大弊端中写到:“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的、方法设计的,它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既说“不一定”,说明不肯定,它还有“可能”的意思。对于这样一个还有“可能”、还有“希望”的方法,作者却下了“因此,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这是不是太武…  相似文献   

20.
王三阳 《学子》2014,(9):9-11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一所不起眼的城乡接合部学校在潍州剧场举办的一场文艺演出引发了一场轰动。来自全国各地出席“全国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艺术研讨会”的代表们,与会的专家、领导和家长们,对这场演出交口称赞。《现代教育报》、《山东青年报》、《潍坊大众》和潍坊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次演出的盛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