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作文教学入格的标志是以作文为载体,实现人化生命的唤醒,缔造高质量并力求完美的生命。作文教学只为学生写出好作文而窃喜,仍是“目光短浅”;意识到作文只是中介,只是过程,只是形式,凭借此而生成能力,提升素…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   ……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梁琳 《现代语文》2014,(4):125-127
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表述形式应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开放原则: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之外,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心声,让“人”融入“文”,让“文”包蕴“人”。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冲动(阿来)”,是主体生命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然而,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一直把目光放在学生们制作出来的不成熟的文本上面,分析其立意、结构、语言等存在的问题,对文本背后“人”的状况关心不够。这样的“作文”训练禁锢着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现代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当前作文教学必须重视真实的表达主体,关注主体的生命特征,只有这样,写作才能从“作文”的话语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人“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7.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8.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 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 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 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9.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0.
真实、本色,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强调的就是作文要真实,真实才是作文的生命。假花尽管美艳,但缺少生命的活力;假话尽管动听,但缺乏生活的激情。虚假的作文面目可憎!令人痛心的是,长久以来,假、大、空的现象一直充斥着中学生的作文,很少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因而,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崇拜生命     
本文是我就“生命”话题为学生写的示范作文。文题是:一个没有野外生存能力的人,到可可西里去冒险,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一群热血青年结伴攀登珠穆朗玛峰,回来的却只有少数幸存者;一个十四岁的少年,面对手持菜刀的歹徒,面无惧色,喋血街头……有人说,他们是英雄,敢于冒险,敢于牺牲,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有人认为,拿生命去冒险,是对生命的轻视,手无寸铁地与穷凶疾恶的歹徒搏斗,虽说可歌可泣,但在青少年中并不值得提倡。请你以“生命”话题,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文题不限,题目自选,800字左右。学生开始写作文。在安静得能听见生命脚步的沙沙声的讲台上,作为老师,我也陷入了对生命的沉思之中……在学生交上作文之后,我开始按照平时的习惯,朗读我的“示范作文”。  相似文献   

12.
写作实际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作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目前有好多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平平淡淡,毫无新意。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语言可表达,写作的热情消失殆尽,听到做作文就双眉紧锁。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写精彩,具有生命活力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3.
对“减负”的生命意义的悟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分析什么是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这一基本问题,也许对“减负”有所启发。一、“负担”:人的生命运动之规限人同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一样,乃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都在一定时间、空间以不同形式运动着,运动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是:人有生命,但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4.
李祖成 《福建教育》2005,(10A):26-27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反映,更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生命的自由表达。引导表达是作文指导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习作出现“内容平淡”、“缺乏真情实感”、“词不达意”等表达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生命”游离于习作之外。因此,如何在作文指导中帮助学生实现“生命在场”便成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改革随之深入。但是,对于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少教师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定偏差,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习作课上教师的命题虽然大多是话题作文,但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为什么而写”的问题上,学生仍然很难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需要。作文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应试”而不是“应需”(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要)。  相似文献   

16.
真实,学生作文的生命广东美德华侨学校刘绍辉一、要紧贴“大纲”学生的作文不容许虚构,更不容许抄袭,这是“大纲”规定的。“大纲”是教学的宪法,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与落实。在指导、记分、评讲时要遵循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去做:“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  相似文献   

17.
【文题】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白选,600字左右。 【题解】 写好此题的关键是对“你”的理解,要弄明白究竟是什么在“我”心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人,父母亲人、老师同学、街坊邻居、商贩路人等,都可以入文;二是物,动物、植物、无生命物等,  相似文献   

18.
要构建“让课堂教育学充满生命活力”的长效运作机制,首先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策略,;包括理论学习策略,经验移植策略,行动研究策略,评价反思策略;另外还要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行动。  相似文献   

19.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似乎从未在乎过“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主要是应试的压力),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立竿见影的“文本”。于是“模式作文”、“技巧作文”、“追溯作文”盛行不衰。为文而文,使作文与人格分离;为文造情,使作文的心理畸形。无论在平时的大小作文,还是考试作文中,这种哭笑不得的事可谓屡见不鲜。为感动阅卷老师,考生心照不宣地公然造假,不惜让美满的家庭横遭不幸,为“分”贬“人”,为文造情。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敲响了警钟:作文教学要重视“人本”,作文健康不得…  相似文献   

20.
结构清楚,中心明确,是众多教师作文教学时所追求的目标。而材料是否来源于生活,是否真实,许多教师则不强调。正是因为教师的这一追求目标,使得学生作文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胡编乱造,人云亦云;为了反映助人为乐,都写“帮老奶奶扫地”“扶盲人过马路”等,千人一面,“人”“文”相差甚远。这样的作文苍白无力,没有生命,成了泛泛之谈的文字游戏。为了促进“人”“文”结合,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