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韦勒克、沃伦来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一个关涉文学作品本身的内部研究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赋有文学本体论地位的问题。他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最终取决于它自始秉具的“决定性的结构”。由对这“决定性的结构”的称说,他们带出一个关乎文学批评标准的“透视主义”话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与文学本体存在曾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界重要的话语诉求,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也一度被奉为这方面的经典。本文立足于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解读,但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性层面的阐释,而是将韦氏研究文学本体存在的方法与观点置于当前就文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而展开争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洞悉其积极的意义与局限。从而深化了对文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界的力作,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韦勒克提出了纯文学研究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具体内涵,这一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7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有13份试卷涉及到了对作品篇章结构分析概括的考查,而最为典型的试题当属湖南卷的第21题,要求学生能就鲁迅的《忆刘半农》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更引起了大家对这一考点的重视。下面就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简析六种常见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  相似文献   

5.
关于当代知识论怀疑主义,国外知识论者已有很多探讨,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认真考察怀疑主义的论证结构,分析怀疑主义论证中的非充分决定性原则和确证的闭合原则的关系,以探讨何种知识论原则才是这种论证所需要的,何种形式的论证结构才是怀疑主义论证最基础的结构,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教育学界正进行着一场崭新的思维方式讨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本文梳理了双方争论的现状及核心观点,并为教育学反本质主义思维进行辩护。研究认为,反本质主义思维是基于我国反本质主义教育学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本质主义现”。它的提出是教育研究追求学术自由与反对学术霸权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7.
文本存在方式,决定着文本解读的深度。文本不是以“文字”“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也不是以“形式—内容”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字(词)—言—象—意—境”的“五层面结构”方式存在。从五个层面开展文本解读,关注文本涉及的语音、形体、字义、语言形式、意象、意念情感、审美意蕴等,主线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也就成了文本解读理论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时代人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方式而言,网络时代使人类的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实践方式、思维方式,使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主体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得以提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文学本质主义的思想倾向。1960年代的文论教材做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努力,1980、1990年代的文论教材以审美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置换意识形态论,但都并没有突破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的新锐文论教材打出了反本质主义的旗号,却没能找到反本质主义之后文论教材建设的康庄之路。以文学存在方式代替文学本质作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基本文学观念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方式而言,网络时代使人类的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实践方式、思维方式,使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主体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得以提供。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繁多,各呈异彩,它的思想主旨、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与中国和世界传统文学反差大,学生接受困难也大,在理解文本时,有一定的“隔阂”。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时设疑“何谓现代”,就是要回答现代主义是什么,以此引领学生掌握它的总体特征;再追问“何为现代”,旨在引领学生怎样掌握现代主义,从而探求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领会和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的提出、释义、典型示例出发,揭示了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其对我们的学习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学论研究起点观是决定论的起点观,从决定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作为教学论研究起点的适切性来看,决定论起点观存在明显的缺陷。教学论研究起点应定位在人的存在方式上,这一定位及其意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论研究中的方法论难题。  相似文献   

14.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理解"人"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将对人的理解诉诸于实体化的、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抽象的"人"以及人的本质上。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对人的现实存在及其丰富生命特性的忽视和遮蔽,阻碍了对人的真实个性的理解。马克思对这种遮蔽人的真实个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与消解,从而还原了人的真实生命存在,为人开启了切实理解其本性的全新哲学视域,进而为人类实现自由个性创造了思维方式层面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是通过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现实本质的自觉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16.
经济学和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始终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同一过程,他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实现了伟大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经济”和“哲学”视野是融合的,这是由人的二重性存在的不可分割决定的,“经济”和“哲学”与人的二重属性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可见,经济学本身就和哲学的超验性相互交织,是属于同一过程的双向建构,而哲学又同人的存在的社会性、超验性相对应。因此,马克思双重视野的前提是人的二重存在性。  相似文献   

17.
王清平 《中国教师》2009,(Z2):364-364
教师因其传道授业的天职决定了其存在方式的实践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无法跳出经验思维的迷局,可以说,经验消解了主体,价值遮蔽了本质。而"著书皆为稻粱谋"的困境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发展加剧了与其本质的矛盾。教师只有坚持积极的入世和适当的出世,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历史的绵延中,伟大的经典人物及其作品为精神文化确立了价值坐标。但每逢遭际精神无根的文化危机时代,总会出现“去经典化”与“伪经典化”共生的现象。不过,每个人实际上都生活于伟大的经典之中,他们(或它们)就如同人们所呼吸的空气,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理应本着对历史的敬畏,以一种“透视主义”的态度拥抱涵蕴历史公意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教育是培养人的,但这一毫无疑义的命题并不能自然导向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长期以来,教育不过是以人为对象而已,教育的视野中并没有人。当代教育理应将人作为逻辑起点与依据,这就要求必须理解人的存在方式,确立、选择具有鲜明乌托邦品质的发展理念与逻辑。  相似文献   

20.
考查大学生的时间透视与焦虑的关系,并探讨应对方式是否在时间透视和焦虑间起中介作用。采用《时间透视简式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对31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17.0和Amos4.0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现在定向与焦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显著负相关;(2)未来定向与焦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解决问题显著正相关;(3)应对方式在时间透视和焦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现在定向和未来定向都无法直接预测焦虑,两者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地预测焦虑。该研究表明,不同时间透视占优的大学生通过应对方式影响其焦虑状况,为今后进行焦虑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