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美苏矛盾不断激化,东西冷战的乌云迅速蔓延东亚的形势下,掌握对日占领主导权的美国,为使日本尽快成为"东亚防共防波堤",高唱对日"宽大的媾和",致使日本置喙媾和问题的机会陡然增加。在东西冷战迅速蔓延的形势下,安全保障问题和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周边岛屿的处置问题,成了日本能否谋求与同盟国尽早实现媾和的关键。最终日本吉田茂政府接受美军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牺牲冲绳人民的利益,同意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冲绳),日本只保留"潜在主权(或‘残存主权’)"的有限恢复主权的方式实现了同西方阵营的"多数媾和"——即事实上的"片面媾和"。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苏冷战对抗的兴起,具有特殊地缘战略价值的冲绳,成为了战后美国太平洋安全战略调整及其东亚西太平洋冷战遏制链条的核心枢纽。美国军方认为,冲绳应该成为美国的重要驻军基地并对其实施单独战略托管,以此达到对冲绳的永久驻军永久控制。美国国务院基于对外政治和自身国际形象及赢得日本民意的考虑,主张将冲绳归还日本。美对日占领政策的逆转和政策规划署对冲绳地缘战略价值的重评,国务院调整了在冲绳问题上的立场,并与军方在长期驻军冲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随着NSC13号系列文件的制定修正和通过,战后美对冲绳长期驻军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军事占领,使日本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吉田茂政府借助于美国的军事保护,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复兴与发展,成为冷战的最大受益者。日本选择台湾作为媾和对象,既有追随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面,也有向美国增加讨价还价砝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1月24-29日,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代表团一行,赴日本冲绳琉球大学、东京早稻田大学和教科书图书馆开展学术访问活动。24-25日在琉球大学,中日学者进行了一场以"冷战时期的冲绳与东亚"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分为三个主题,"冲绳与东亚的安全保障""冲绳与历史·社会"和"各方单位冷战史研究与史料收集状况  相似文献   

5.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日媾和是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对东亚冷战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对日媾和政策决策过程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日菲关系正常化的多种因素中,美国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占领之下的日本和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菲律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希望二者尽快建交以稳固亚太防卫体系;战争赔偿问题为日菲交涉提供契机,美国积极从中展开斡旋,在鼓励菲律宾的同时亦对日本施压,推动日菲关系实现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1.澳门不是殖民地。很多人习惯地将澳门说成"葡萄牙的殖民地",实际上,澳门不是殖民地。首先,殖民地的概念不适用于澳门。殖民地是指被其它国家剥夺了政治、经济独立权力,并受它管辖的地区或国家。葡萄牙人占领澳门以后,明朝政府坚持向他们收缴地租和赋税,行使国家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澳门的主权虽然遭到严重损害,但澳门仍属中国,葡人占领澳门从来都  相似文献   

9.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同盟为基础形成的日本战后外交,由于缺乏独立的军事政治硬实力和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支撑,不得不走一条经济中心主义的外交路线。这种"经援外交"以由远及近的方式先后实践于东南亚、东亚和东北亚,构成了战后日本外交的亮点。然而,《旧金山和约》之单方面媾和的性质隐蔽了殖民侵略的罪恶历史,并使亚洲的"战后处理"推延到冷战之后。日本亦在推行亚洲外交过程中,有意避开了"历史"问题,这成为阻碍其深入展开的要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经援外交"也暴露出缺乏文化理念和普世价值而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力量的不足。文章将在冷战体制大背景下,阐述战后日本的亚洲外交历程,并检讨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等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尽管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当事国是日本和中国,但纵观整个争端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发现,美国对造成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现状起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冷战时期美国归还琉球给日本,是日后引起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的变化加剧了其争端。  相似文献   

13.
在最初处理冲绳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一直担心冲绳会从日本分离出去,所以努力准备《对日和平条约》(又称《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希望这些努力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日本天皇甚至向美国建言,把冲绳主权留给日本,而将军事基地权提供给美国。美国国务院远东局在签订基地协定之际,恰好利用了这个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日美国家间战争赔偿经历了惩罚性的“拆迁赔偿”与象征性的“协议赔偿”两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根除日本的战争潜能,使之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以“拆迁赔偿”的方式.强制日本把被指定的工业设备赔付给曾被日本占领和破坏的国家.重点是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以遏制苏联对东亚的影响。但随着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和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一改先前对日本打击的政策为利用和扶植日本,对日本的赔偿政策也转换为旧金山《对日和约》中规定的“协议赔偿”。美国对日战争赔偿政策的转换,严重损害了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的利益,使原来战胜国对战败国之间的惩罚性赔偿变为日本和索赔国之间对等的象征性协议赔偿,致使赔偿性质和赔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重新复活、拒不承认战争加害和战争责任、战争史观日益右翼化、亚太地区形势长期紧张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邓兴普 《历史学习》2001,(11):10-11
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谋求建立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格局,实现独霸世界的目标。东亚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美国认为,冷战时期它在亚洲的军事卷入帮助东亚维护了多年的相对稳定。冷战后,美、苏、中、日四国均势虽因苏联的解体而发生了变化,但美、中、俄、日仍然是东亚中的主要角色,新的形势下他们之间仍然维持一定的均势。  相似文献   

16.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国际法与国际人权实践的角度来说,主权高于人权,维护主权是实现人权的保障,没有国家主权,个人人权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国际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自己的战略意图出发提出诸如“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主张,并在国际社会广泛推行。这些观点成为某些国家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与霸权的理论依据。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强调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主张尊重主权、促进人权、反对霸权,并在国际人权实践中加以实施。  一、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主权理论产生至今已有400余年。冷战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冲击下,传统的主权理论受到了挑战。国家主权既有绝对性的一面,也有相对性的一面,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因主权形式的可变性、有限性而否定主权的基本原则,也不能固守主权普遍的基本原则而否定主权的相对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权范围、主权特性和主权实现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下,国家主权范围大大地扩展、延伸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出现了某种弱化的趋势;国家主权的实现方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让渡与共享,由此,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并没有影响国家主权的存在,国家主权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考察现代科技革命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旨在认识科学技术的国家主权功能,重视用科技实力确定自己的主权地位,并建立和拓展新的主权权利结构,以便更好地维护当代中国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原毛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在大陆发展牧羊业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中国东北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日满绵羊协会"的活动范围扩大,改称"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