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蕾 《编辑之友》2012,(6):94-95,98
媒介如何能够使其话语实践成为危机时刻公众获取信息、协商辩论、达成共识的公共性语意场,本文从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之解读获得启示,意图通过建构具有批判性立场、主体意识以及话语理性的新型话语实践特征,进而走出意义的“荒原”.  相似文献   

2.
各类传播新技术的普及,大大改变了媒介内容生产的环境.相应地,主流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机制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新的特征: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动摇了原有新闻生产规范;以“沉浸”为诉求的新技术破坏了以客观性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的排他性导致新闻公共性的丧失;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多元话语格局.从正统新闻理念出发,这些新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失范”,也给新闻管理部门带来了诸多规制层面的问题,如何管理新技术语境下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内容生产及传播过程,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华 《新闻世界》2012,(1):13-14
新闻报道是“话语”,是意义的框选和建构。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选择了“词语”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将词语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归纳为定性、渲染、规范、预设等四个方面。文章认为,新闻话语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从而使得纯粹的新闻客观性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张晗 《新闻窗》2007,(2):90-92
德国传播学者舒尔茨指出,社会真实的“正身”无法验明,所有人类感知的社会真实,都是某种建构的结果。因此,重要的是去追问媒体是根据哪些规则建构社会真实,哪些新闻要素决定了新闻的选择及新闻的处理①。  相似文献   

5.
任志萍 《青年记者》2016,(24):33-34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说:“语言不再表征现实,不再是用来强化主体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语言变成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构了现实.”①新闻引语在借用“他者”话语来表达、佐证、补充报道主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不同“他者”话语权的选择和分配.这种选择和分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体现着报道者对不同引语话语来源者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 本文以搜狐新闻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了引语的24则“民生新闻”②为例,讨论以“普通百姓”为语源的引语中所隐含的社会身份及社会角色认知,并针对现实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引语选择和引语视角的角度提出“引语重构”的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民生新闻更好地实现观察民情、洞悉民心、倾听民声的传播服务宗旨,使其更好地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化改革,新闻媒体逐渐将新闻事件当作一种"商品"来生产,就此引发了学者对新闻公共性的再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而成为讨论的热点。"媒介事件"这一概念的提出,指明了新闻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也为探讨媒体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对影视红人陈晓旭去世的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事件",从中可以窥见当下重提媒体社会责任的必...  相似文献   

7.
“富二代”和“官二代”(下文简称“X二代”)既是近年来公共空间中充满想象和情绪的话语符号,又指向社会中承袭财富和权力的真实群体或个人,同时也映射出资源分配、阶层流动、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4年至2012年有关两者的媒介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共性看,两者的造词方式和报道模式相互呼应,报道内容都有符号化和标签化特征,报道主角与社会真实群体相比趋于边缘化和年轻化.从差异看,“富二代”的报道主题较为多样,媒介对“官二代”的负面评价更加突出,“富二代”污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而“官二代”的污名却很难去除.本文还从新闻生产、污名化、道德恐慌等理论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异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孙祺 《传媒》2024,(4):93-95
拟像社会的形成是“真实”被“超真实”替代的过程,也是媒介技术纵深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拟像社会中的新闻真实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拟像社会为依据,分析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存在的新闻真实的异化、虚假新闻泛滥、媒介公信力下降及受众情绪等一系列危机,并从新闻生产、媒体责任、技术应用及新闻治理体系等多角度着手,助力新闻回归本原。  相似文献   

9.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10.
段鹏 《新闻记者》2015,(3):85-89
本文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新闻在转型期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商业话语下,坚守新闻立台的理念,注重市场选择、专业主义和宣传纪律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同时突出强调公共性;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创新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弥补和强化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三是通过"走转改"活动,对广播新闻的话语方式进行重塑,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1.
“2008第二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论坛以“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为主题,就媒介批评的价值与意义、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态势、媒介批评的学科建构、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3.
数字视听文化的转型带来“观看”之于日常生活的变革。伴随流媒体视听的崛起,被进一步数字化、媒介化的“观看”形成内涵重塑,其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逻辑得到不断凸显。本文聚焦数字时代的“观看”,一方面以历时性视角考察“观看”的历史演进。其从知觉概念到社会话语的内涵变迁,延伸出不断超越图像的观看视线,并朝向更广阔的日常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则以共时性视角考察“观看”及观者的社会建构逻辑“,观看”的多样实践塑造了观众作为“阅听人”的社会身份和权力,并在嵌入日常生活的观看实践中生成更为丰富的表意。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关切“观看”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建构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把握当前数字视听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媒介话语中商人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握瑜 《青年记者》2007,(14):49-50
媒介话语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运用话语向受众展现世界和生活,承担“构图”的功能,并借此表达自己,反映现实。而对话语的选择和运用并非是随意而为的,它要受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是决定媒介话语选择和运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以媒介对商人的称呼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不同时期媒介话语的变迁,探究媒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辉 《东南传播》2012,(6):83-84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17.
王辉 《东南传播》2012,(7):15-16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18.
媒介话语建构通过系统性符码创造传递给受众,与受众个体原有认知系统发生交互反应,再由受众本身对媒介符码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建构新的意义。媒介与社会事实以及媒介与个人意见和公众舆论的关系既是媒介话语建构的体现,也是媒介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本文描写了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分析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和建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数字媒体时代,把关人缺失、差序格局变迁,社会共识机制逐渐被消解。本文基于公共空间和社会共识理论,结合案例分析诠释数据新闻重构社会共识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新闻用户基于共情、共鸣、共振的三重意义建构对新闻意义和观念做出理性取舍和选择,经过思想整合生成普遍认同的“最合理意义”,最终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