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伯明翰学派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媒介受众研究通常被认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理由之一便是认为莫利的研究是将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媒介研究的典范,可称之为"受众民族志"研究。但证据表明,"受众民族志"是一个不恰当的方法论标签,而应代之以"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属诠释主义范式,以社会建构论和主体间性为本体论基础,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和生态心理学为认识论基础,以去原生态情境化的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焦点小组)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非浸入式诠释法已成为相对更适用于城市媒介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一种不同于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叶以来,受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影响,传播学受众民族志研究从实证主义"客观呈现论"和相对主义"主观诠释论"两大传统范式逐步转向注重"社会生活实践"分析的后实证主义范式,从而在本体论层面调整了研究中"受众"概念的范畴和内涵指向,也在方法论层面重构了知识生产的逻辑理念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受众研究领域经历了一次"民族志的转向",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议。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此轮范式之争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爬梳与分析。对"编码一解码"模式的质疑、固有的学术政治规范以及媒介消费的全面兴起,促成了接受研究向媒介民族志的转向,带来了研究对象的语境化和政治立场的位移;面对多重挑战,"民族志转向"的倡导者们继续强调媒介民族志研究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与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人类学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一个独特的视角。文化人类学中许多研究方法都可以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学所运用,尤其是“民族志”。“民族志”方法应用于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有优有劣,鉴于此,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也应从自己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灵活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与传播研究结合带来了传播学的转向.结合对四篇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电视与乡村社会的博士论文的对比分析,本文呈现了我国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运用的成果,同时对我国传播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治兰 《新闻界》2007,(6):130-131
人们对电视体育节目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电视体育工作者越要考虑受众的需要以及如何应对他们的需要.电视体育节目要给受众提供“营养全面“的具有感染力的节目内容,着眼于受众潜在的模糊的内在的欲望及满足欲望以形成受众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李凤珂 《视听》2016,(6):136-137
现阶段,受众群体正向着"用户"的趋势转变。对于受众的研究,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以体育新闻为切入点,以传统电视媒体为范例,重点分析论述体育新闻受众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互联网思维的大潮中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新变化,研究发掘其新的优势以及问题,期望找寻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女书又称"女字",是世界现存唯一的女性文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女书流传的村落已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直接影响着女书传承。本文以浦尾村为典型研究对象,以社会互动理论为阐释框架,运用民族志方法,分析电视媒介与浦尾村和女书传人的社会互动,以及女书的传承保护现状。通过分析认为:在电视媒介与女书的社会互动模式中,浦尾村和女书传人主动与电视媒介进行互动,使之纳入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下,电视媒介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浦尾村和女书传人,女书的传承保护渐渐翻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表征着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娱乐渠道之一的电视行业,也依据不同的时代语境进行着符合时代要求的蜕变。时至今日,从电视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国电视已经从传统电视逐渐迈进到新电视时代。电视受众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内容传统与功能单一的电视节目,受众的收视喜好与收视手段已经迥异于电视发轫之时,在多元化的时代具有了多元化的消费诉求。因为观众消费需求的转向,电视行业无论是在宏观结构上还是在微  相似文献   

12.
手机电视在火热的概念背后,是缓慢增长的市场和冷眼旁观的消费者,这场悄然而至但注定影响深远的变革对传媒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传媒企业如何更科学地分析手机电视受众的特点、需求,把握受众心理与时代的脉搏,成为其保持竞争力、争取话语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电视在中国一出现就是个惹人瞩目的焦点.1958年5月1日,大戏没看过几场的中国老百姓,突然看到"戏匣子"里出了人影,惊愕之情、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后,随着"戏匣子"里的节目内容不断丰富,电视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家庭成员",过去的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离不开电视"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14.
戴维·莫利是文化研究学派中从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在莫利看来,文本意义的解构既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文化符码”,又受制于受众接受文本时的家庭收视语境,要把收视行为放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等更加广阔的语境下来研究。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掘了受众解读文本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电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徐立军 《视听界》2013,(4):124-124
把受众分析提升到战略高度,值得国内同人借鉴。刚刚从西班牙回国,参加了KANTAR集团(全球第二大研究咨询集团,也是央视索福瑞的外方母公司)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全球受众峰会。今年峰会主题为"联接"(Connection),聚焦时下越来越醒目的一群人——C一代。这一代受众是由其媒介使用行为上的四C特征(Creation、Curation、Connection、Community)来界定的,而不是由传统而普泛的年龄、性别、城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传媒的世界,电视曾凭借着视听兼备、内容详细易懂、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等优势,成为最具实力的传统媒体。电视节目是媒体和观众沟通的桥梁,编辑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质量。电视编辑在编辑节目的过程中,既要突出主体意识,为节目注入鲜明的特色、突出节目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受众意识、结合观众的喜好,编辑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编辑只有通过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7.
受众与媒介人物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即准社会关系,这一关系会影响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从情感的视角研究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研究的新视阂.本文梳理了西方准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总结出西方对准社会关系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希望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准社会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论述了受众研究的跨学科的性质,其次,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从三种不同的认知兴趣出发,对受众研究中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种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尊重科学、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研究,最后,对跨学科受众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提高收视率是媒体走向市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农村受众很少读报的现状与新兴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出现的强大攻势,电视媒体在肩负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在城市受众基本被履盖的现实面前,如何进一步获取受众的注意力?走向广阔的农村是前景看好的趋势。本试图从解剖农村受众的特点出发,围绕着注意力资源的获取与维系这一中心话题作出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