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封建的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伦理价值和科举制度是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政治成因、经济成因、文化成因和制度成因。当前,公务员考试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但大学生的这种选择同时也折射出“官本位”思想对其就业心态的深刻影响。克服“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同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破除和克服“官本位”思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开展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思想战线上,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反对封建的政治思想,后者以罗伯特·费尔麦爵士(Sir RobcrtFilmer 1589~1653)为代表。他认为帝王的权力源于儿女对父母的服从,是“父权”和“帝治”的结合。他在《先祖论——国王的自然权力》一书中提  相似文献   

3.
论主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历程,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是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念。由于这种影响使高校德育形成了强调统一性、消解差异性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以简单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如果说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社会轻个人的价值观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影响则是持久性的。它构成了我国高校德育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其突出表现是政治—…  相似文献   

4.
传统是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儒家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哲学的方式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其基本的伦理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伦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提供了理论支撑,崇德重义的精神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道德性提供了历史依据,实践理性的哲学智慧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  相似文献   

5.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彭萍 《文教资料》2011,(17):27-29
截止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译论中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善"、"信"论,"道义"论(即译者的使命感),"救国"、"益群"论,"教化"、"功利"论。这些对伦理的关注与中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关注及其思想渊源,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教学论从起步阶段就是对西方教学论的模仿和移植,一百多年来,由于伦理性、知识性、主体性、对话性等哲学价值观的不断转向,我国教学论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标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西方二元论主流价值观一直主导着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由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由于西方世界对古代东方文明的关注,我国教学论面临着对西方哲学价值观的扬弃,并将超越和创新古代传统,迎来主客一体哲学教学论的新时代。主客一体教学论具有以下哲学特点:一是没有主体客体之分,认为学习者和科学文化知识圆融贯通,离开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主体将不存在,离开了学习者主体,科学文化知识将没有意义。二是教师、学生、伙伴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共通体,合作探究是他们一致的伦理需求,"言语"是他们共通的精神家园。三是学习者、文本、作者相与为一,所有思维者通过言语交流既展示了各自的思想境界,又在对话中创造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一历史际遇,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将会影响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9.
和谐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与保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与交往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教学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谐师生伦理关系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谐师生交往关系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从西汉末年至清代鸦片战争前赋税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文章认为:西汉末年至唐五代是封建地主阶级赋税思想发展完善阶段。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贵义贱利,重本抑末、黜奢崇俭和经济干涉主义的赋税思想占主导地位。宋至明中叶,李觏、王安石公开主张言利,提出了保护工商业的税收政策。这一时期为封建地主阶级赋税思想的分化没落阶段。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为资产阶级赋税思想启蒙阶段。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赋税思想家公开否定传统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赋税思想,提倡工商业自由经营,发展国际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标志资产阶级赋税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是元末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又是明朝开国的封建帝王,在他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半个世纪期间,不断吸取历史上贤明君主的重农经验,对农业生产始终是重视的.他的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元斗争时期即公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至公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提出以屯田为中心的"强兵足食"措施.第二阶段,医治战争创伤,治  相似文献   

12.
晚明是一个处在时代转折点的社会.晚明时期,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出一系列异己因素: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松动;思想上,传统理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受到心学、实学的冲击.这一系列异己因素逐渐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从而不断侵蚀封建伦理观的统治.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即对伦理信仰的最高原则——“忠君信条”的怀疑、动摇和抨击,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成为一股社会性的非君思潮.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作为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但丰富发展了前人的治国思想,开创了贞观盛世,影响了有唐一代,而且成为后世封建帝王争相效仿的榜样。他的许多治国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与伦理之间内在的价值关系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对政治伦理的工具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探究;从政治伦理的理论结构看,它应该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理论特征和影响看,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看,确立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树立全球政治伦理意识等,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主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价值观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儒家伦理价值观主要有德主刑辅、以德王天下、内圣外王等政治伦理价值观;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守成创新、和而不同等文化伦理价值观;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合理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三年之丧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之丧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 和帝王独尊、皇权至上的政治秩序,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唐代统治者 对三年丧制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修改,部分地提高了子女为母亲丧服的等级。这在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礼制脱离实际家庭生活情况的缺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束缚有所减轻,因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并没有丝 毫改变。唐代统治者将三年之丧制度列入礼典和法典,通过礼导于前,律惩于后, 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三年之丧制度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有力地维护了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统治秩序,对维持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延续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际政治伦理载体的价值观外交是一种外交方式,也是一种国际政治现象。在国际政治演进过程中,全部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行为无一不是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价值观外交源自国际社会自身的规范性价值体系,根植于西方社会的人文理念与宗教价值之中,构建于其国内政治生态与国民伦理认同的基础之上,具有集利益负载和价值负载于一身的特征。国际政治伦理冲突源自对主权原则之于维系国际秩序的重要性的伦理认知差异、多元化的国际政治伦理主体在道德发展水平上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伦理共识的有限性。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的目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价值观外交折射出三个层面的国际政治伦理冲突——权利伦理冲突、行为伦理冲突和责任伦理冲突。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德治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作为人类社会秩序合理有序构建的最早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政治伦理追求、不同伦理秩序的建构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孔子的德治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的构建及对当前中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免租、赈灾是历朝统治阶段都极为重视的一项措施。和历史上封建帝王加以比较,朱元璋是较为突出的。这既受传统儒 学思想中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的影响,也和其独特的平民经历密不可分。这一政策在明初一系列农民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明初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打下了物质基础,但也存在地区上的不平等性,蠲免的不彻底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政治伦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政治伦理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习近平政治伦理思想的内涵政治伦理就是政治行为主体(政党、政府、团体、个人等)在政治生活中的伦理价值观念、伦理意义、道德行为规范等伦理道德问题,是调整国家、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既是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具体化,又是可以于政治活动过程之中被践行的道德行为准则与规范。习近平政治伦理思想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