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更对地方人才需求满足和科技成果输出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深入分析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人才环境,把绵阳高校蕴藏的知识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源泉、科技人才为支撑、军民融合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工业科技城实践,提高绵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更对地方人才需求满足和科技成果输出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深入分析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人才环境,把绵阳高校蕴藏的知识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源泉、科技人才为支撑、军民融合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工业科技城实践,提高绵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文化、地方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两者密切关联、互促互进、共生共荣,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性和协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校地文化互动的视域,以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为案例,深入了解校地文化互动的现状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确立"政府主导、高校主动、机制创新、项目推动"的基本思路,推进校地文化互动、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省地共管、以地为主的管理模式,在新增地方本科院校的运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矛盾。新增地方院校在经费投入、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和矛盾,化解这些矛盾的现实抉择是开放式办学,加强校地合作。
Abstract:
For newly established colleges,they are under the duel administrations of provinci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as the main leader.This model has resulted in many problems for those colleges in expenditure,specialty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The practical choice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run school in an open way and enh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做好与地方结合的“文章,”才能有作为、有活力、有特色。乐山师范学院坚持“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方向,在为地方人才培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文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教改成果,正逐步凝炼成“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的根本,充分肯定基于协同创新进行校地合作教学价值,以F高校的教学改革为探索个案切入考察,透视学校、地方和师生三维空间的现实困境,提出以督查问责为重点,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协同机制;以共建共享为重点,构建"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组织协同机制和以价值服务为重点,构建"务实合作、规范有序"的体制协同机制等三维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7.
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地互动,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在团队难以形成、项目难以落地实施、机制难以保障等校地互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难点,提出并论述了校地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考、主要措施及机制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兴亡。高校与地方部门合作共建,搭建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平台,能有效整合地方纪检监察部门的实践资源与高校的学科理论研究优势,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预防腐败校地合作共建还能助推高校自身廉政文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为基础。当今,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从经济发展的边缘走向中  相似文献   

10.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要,高校社科研究应立足地方需求,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地方高校也能明确特色定位,凝练研究方向,整合科研团队,实现互补优势、互助发展、互惠合作。  相似文献   

11.
"校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求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制度设计不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人才培养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创业性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兴趣和特长;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拟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运用swot矩阵,分析鸡西市校地合作推进全民健身的优劣势、存在的机遇及挑战,找出制约鸡西市校地合作推进全民健身的因素,并针对各项制约因素提出建议,以期为鸡西市校地合作推进全民健身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立足垦区,校地、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经验,探究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宣传思想工作实情都产生了历史性变化。基于新时代视角下龙泉驿区大宣传格局发展的实情,以及当地高校众多且理论综合实力不菲的客观情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色,立足内外部因素,对在现实境遇中龙泉驿区校地合作构建大宣传格局的运行机制作出探索,对理论解读下龙泉驿区校地合作促成大宣传格局的实际效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阶段性产物,其文化变革很难自觉跟上基于行政导向的经济与环境骤变;因此,在"四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作为城市文化的典型组织,地方高校应当且可能是帮扶新农村社区建设新文化的重要力量。以四川C大学与L区的合作为实例,研究基于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途径,建立基于双赢共享的校地合作机制,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领域,为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变革"提供实践契机,树立外部力量帮助农村社区实现自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校地共建高校图书馆文化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纳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文化、地方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两者密切关联、互促互进、共生共荣,推进校地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着互动的内容有待拓展、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其中制约校地文化互动推进的关键是机制建设。构建地方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的运行机制、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助于校地文化互动形成体系并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8.
依托校地合作,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属性特征,在C-L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探讨了校地合作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二维结构模式,对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有一定的指引性和适用性,以期为地方校地合作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机制建设过程中,坚持走政府牵头的市场商业开发与地方高校教育传承相结合的道路,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地方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通过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与效益共享计划,吸纳校地双方的人、财、物等资源共同参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活动,共享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和成果,从而实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实践课程“校地合作”实习模式探讨——以GIS专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校地合作”实习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争取校外经费的教学实习模式,即利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委托项目,通过多元化的经费资助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科实习平台,通过教师的密切指导和师生的互动,共同配合完成委托单位科研项目,达到教学、科研双赢效果的实习模式。文章以集美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为例,在阐述实践课程“校地合作”实习模式设计思路及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论证实践课程实施“校地合作”实习模式的意义、应用前景及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